文章详细页面

惠水
在线阅读

好花红村

好花红镇的坝子宽阔平坦,小山上橘子树满坡,坡下水塘一片片,千万只蛙叫声如潮。涟江河边有一条红沙子路,路边各样的花五颜六色,到处有湿地,鸟声婉转。好花红村的寨门上有木板阁楼,进去有一片仿古的商铺,店铺的门都是关着的。有些仿古的建筑既无文化底蕴,又占用土地。涟江河上有布依族铜鼓,河边草地上空风筝飘扬,人们沐浴着阳光。河上有大桥,河岸边有古柳,桥那边有一片田野,有几座白色的楼房。沿着大道进村,一边是红的树圃,一边是一片片水塘,水塘中间有岛,岛上有亭阁,有两座木桥通往岛上。树圃前有农家乐,我晚上就住在他们家,那两个房主人说现在田都流转给农科所了,每亩地每年流转费是1200元。这里一排楼房都是农家乐,一共有28家,院子内有风雨廊,二楼上有回廊,可以看外面的风景,家家都有烤全羊。大道那边,田野中有育苗基地,有大棚种着兰花,田里有一块块青草,田边沟中有水,还有水塘,有牛,有鸭子,有白鸟一群群飞过。人们留有菜园,路尽头是一片居民楼。红树圃内有豌豆,有油菜花,有玫瑰花树,有小水泥路,游人很多。一个惠水妇女说这里来玩的人多,就是因为这里很自然,她也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好。树圃内有两座亭子,亭子内有卖烧烤的,有一家摊主给我尝了烤香猪。有一家农家乐的女主人说前天她们家卖出两只鸡和两只鹅,还卖出去很多烤排骨,生意很好。那卖烧烤的是广东人,这里是广东人来开发的。水泥路那边的田里不知是何树,本地游客说应该是引进的,本地的树他都认识。村委会的房子很普通,街道上有阿婆坐在地上卖小菜,这里有清明粑卖。有一家小店卖豆腐,有两个女大学生在吃长沙臭豆腐,一个胖小朋友是妈妈带来玩的,他的小单车放在那里。那店的老板以前在广东打工10年,是搞工程设计的,每月有1万元的收入,他老婆也有4000元的收入。他现在回来在村里开豆腐店,在县城还有豆腐铺,这个店每月租金1000元。对于他回来创业,人们都不理解,说人家都出去打工,打工方便又钱多。他的豆腐铺在淡季每月收入不到1万元,开了一家加工厂亏了几十万元,但他更想在家乡创业。他在惠水县城买有房子,每天要回到县城住,县城的房价为每平方米3500元至5000元。我说他是很成功的,乡村振兴需要这样的创业者,创业因艰辛而壮美,在干中学,获得的知识是真知。《周易》说:“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好花红村传统民居

古民居点有叶辛纪念馆,作家叶辛1969年来惠水插队生活10年。那房子是原生态的本地民居,外墙上有门,进门是甬道,里面是青石板天井,天井三边是房子,房子的下面是石头地基,上面是木板,二楼有梯子上去。天井中的布依族妇女说可以随便看,还说里面有刺梨树。刺梨树的叶子小而嫩,树上有刺,枝条很长,平常朴素,有生命力,是贵州人精神的象征。一家房子前有一个老人,说这里的房子都被政府收购了,人们都搬到涟江河边那片白色的楼房里去住了。那老人说以前是从江西朱家巷过来的,这里的人都姓王,这房子有300年历史了。房子下面的墙是大石头,一块块非常整齐,那老人说这都是能工巧匠做的。墙的上部是泥巴做的,都风化了,以前上面和下面是整齐划一的。那老人说那边有清人王纪的墓,他在朝廷做官,后来告老还乡了,但现在的人出去乡村后就不怎么回来了。王纪墓碑还有些气派,上面写有“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字样。这片古民居房子前都有牌楼,有一家房子的土墙壁已经倾颓,但木架子还在,木架子是房子的轮廓。有一家房子的外墙很高,由小石子垒成,一个人说那房子建于1966年,当时他还很小。晚上我来到农家乐,和女主人一起吃腊肉火锅,豆腐圆子是本地特产。周日的晚上,客人都走了。周六来了100多人,女主人一天做了十几桌菜。那女主人说以前在义乌打工每月500元,从这里到义乌的车费却要106元,种田一斤米只卖2元钱,种田不赚钱。她过年杀了7头猪,腊肉让游客带走了许多,现在已经不喂猪了。后来她婆婆来了,80多岁的人吃了两碗饭。这是她大儿子家。她小儿子商校毕业后在惠水县粮食局工作,住在不远处。这里有不少在外地工作的乡贤。

居民区内有广场,雕像是毛主席和两个本村布依族歌手的合影。1957年3月,本村布依族人王琴惠和秦跃珍到北京参加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会演,一首流传600年的民歌受到领导人好评。“好花红来好花红呃,好花生在那刺梨蓬呃,好花生在刺梨树嘛,那朵向阳啊那朵红。好花鲜来好花鲜呃,好花生在那刺梨颠呃,好花生在刺梨树嘛,那朵向阳啊那朵鲜。”有文化底蕴的乡村才更加有魅力,乡村振兴的过程应该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梁漱溟先生当初搞乡村建设着力于乡村文化建设,提倡的是儒家文化,现在应该着力于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兼容。

');" class="a2">收藏

到惠水县九龙村的路上,两边小山上树木嫩绿,公路边樱花红艳艳,田野中桃花一片红,油菜花一片黄。接近村口有一块块水塘,水上石头遍布,有风雨廊和亭阁。这里的田政府征收是每平方米47.5元。苗族三月三的节日即将到来,村口设置了200多个摊位,一个组委会成员正在收摊位费,每个摊位要120元。他说三月三的节日摊位摆不满,六月六更加热闹,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喜欢民族节日。村口有九龙寺,新中国成立前被土匪烧毁了,前几年才重建好。九龙寺两边和背后各有三座山,山上的树木和竹子茂盛。沿着石阶而上,有银杏树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开山鼻祖古源所植,旁边一棵高大的古水杉树已经干枯。有三进庙宇,人群中有贵阳来的,有一群旅游的中学生,还有一群烧香拜佛的人。村口公路上有人在摆摊,这里的苗族人都很热情,和外地人很容易就打成一片了。有一个卖炸土豆的女孩是从云南嫁过来的,要生第三胎了就没有出去打工,说肯定是出去打工好。村子在低洼处,雨后的大路上有些泥水,那组委会成员说雨季时都要蹚水过去,积水有七八厘米深。村子内有一棵150年的香樟树。有幼儿园和小学,这里是惠水县留守儿童示范区。村子内还有卫生院。一家门前有老人在削竹条,他儿媳妇在家照顾小孩儿,儿子到浙江打工去了,要能够买车再回来,那老人对生活充满希望。村里现在都是三层的楼房了,山上废弃的房子都是砖瓦平房,有石头垒成的院墙。公路边有一片田,种有蔬菜和油菜,每家房子边都有菜园。有一座楼房前有两个一岁多的孩子打架,将车子拖过来拖过去的,大人将他们拉开了,两个小孩儿后来每人骑着一辆车,那个长得有点白的小孩儿不是这一家的。那楼房的场子前是用三根树桩叠成的门槛,一个中年人很热情地让我多玩会儿,有两个妇女在水龙头下洗菜。离开那家后,那个长得有点白的小孩儿的爷爷邀我到家里坐,他们现在还是有田种的,他的儿子从学校毕业后被村卫生所聘为赤脚医生,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儿媳妇在镇上的税务所上班,每月将近3000元收入。村子摆摊处有几个人在打牌,是打的几元钱的小牌,我向往这样的生活。那云南来的媳妇很热情地给我联系车,这里的班车不容易等到。那组委会成员用摩托车送我到县城,他说苗族人不相信菩萨,说那几个和尚让他更不相信了,那些信徒都是惠水县城的。我说这里的苗族人很好相处,他说苗族人开玩笑是开玩笑,但不允许骂人。当我到县城给他30元钱时,他说“不好意思啊”,我说“应该的,这对你好,对我也好,和你们这里的人打交道很愉快”。

数据小镇在两山之间。大道边有楼舍很雅致,有一片音乐喷泉,山上水杉树很高大,有些山坡上和山坳间有茶叶,山下有一个茶叶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这里聚集了一些专家搞研究,主要服务于当地经济,这里还有一所台湾人投资的职业学校,对于农村电商和跨界融合会起作用。沿着木栈道而行,处处是水杉树的海洋,有绿油油的潭水一片,山上时有鸟声。沿着绿潭边公路进去2公里,有布依族农家乐,那里绿竹成林,女主人做的腊肉炒竹笋很不错。到她们村子要爬坡上去,山里面路不好走,她建议我顺着大路到百鸟河村。上下几重坡,走过几道弯,百鸟河如碧玉一般,掩映在茂密的绿竹中,这里鸟叫得一片热闹,遇到有几个惠水下来玩的,河边的烧烤棚子很热闹。河边有30多户彝族人家,有两个人说村寨有100年历史了。我看到河边山上有墓地,桥那边种有各种蔬菜,有妇女在田里忙着。沿着大道走,百鸟河村第六组有五六十户人家,第七组和第八组都有三四百户人家,房子都是两层或三层的,楼房外墙和顶上由政府统一装饰,都是橘黄色墙和红色顶。这里是涟江河,百鸟河水从前面汇入,还有小龙那边的一条河汇入,好花红村在涟江河下游,惠水县城的那条河也是涟江河。第八组的楼房中有本地人,说流转费是每亩1690元,公司主要种莲藕和养鱼,这里的田10年到期,流转出去已经9年了,那人担心到期后公司会不要他们的田。村委会办公楼里面只有一个文书,书记和主任都到数据小镇召开紧急会议去了。他说自己当了14年文书,前任书记不喜欢以前的那个文书。这里工作人员共有17个,书记的工资是每月3200元,比其他人多200元。他说这里90%的房子都是有产权证的,实在需要再做房子的要在这里登记,向政府申请后会给临时证明。他说这里还没有开发,村委会的工作主要是整治,前两年刚通了路和水,应该多搞些小型产业,政府应该把幼儿园办在村里,学生在镇上上学应该有专线车。百鸟河村有4000多人,田和地一共不到2000亩,8个小组还有4个组土地没有流转。这里的大桥建成很久了,雨后的涟江河水暴涨。田里莲藕一块块,有各样苗木和花草基地。好花红镇的大道两边,房子的第一层都是门面房。一家餐馆里面,刚好有镇长和好花红村的书记,他们都认为刺梨花能体现贵州人精神,认为乡村只有开发才有活力。问镇上楼房为什么这么多,那镇长说要搞城镇化。发展经济学认为,如果城市在前期发展过程中能形成一种主导产业,那么这一产业将会派生出新的产业,新的产业又将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城市就是通过不断的产业派生与累积而循环成长的。2637338老板是镇里的一个工作人员,温文尔雅,一派和气。后来陆续来了十几桌人,老板娘说那些人她都不认识,一个火锅她只收百把元。我很羡慕这老板的生活,认为他有自己的事业,他的生活环境十分接地气。

好花红村

好花红镇的坝子宽阔平坦,小山上橘子树满坡,坡下水塘一片片,千万只蛙叫声如潮。涟江河边有一条红沙子路,路边各样的花五颜六色,到处有湿地,鸟声婉转。好花红村的寨门上有木板阁楼,进去有一片仿古的商铺,店铺的门都是关着的。有些仿古的建筑既无文化底蕴,又占用土地。涟江河上有布依族铜鼓,河边草地上空风筝飘扬,人们沐浴着阳光。河上有大桥,河岸边有古柳,桥那边有一片田野,有几座白色的楼房。沿着大道进村,一边是红的树圃,一边是一片片水塘,水塘中间有岛,岛上有亭阁,有两座木桥通往岛上。树圃前有农家乐,我晚上就住在他们家,那两个房主人说现在田都流转给农科所了,每亩地每年流转费是1200元。这里一排楼房都是农家乐,一共有28家,院子内有风雨廊,二楼上有回廊,可以看外面的风景,家家都有烤全羊。大道那边,田野中有育苗基地,有大棚种着兰花,田里有一块块青草,田边沟中有水,还有水塘,有牛,有鸭子,有白鸟一群群飞过。人们留有菜园,路尽头是一片居民楼。红树圃内有豌豆,有油菜花,有玫瑰花树,有小水泥路,游人很多。一个惠水妇女说这里来玩的人多,就是因为这里很自然,她也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好。树圃内有两座亭子,亭子内有卖烧烤的,有一家摊主给我尝了烤香猪。有一家农家乐的女主人说前天她们家卖出两只鸡和两只鹅,还卖出去很多烤排骨,生意很好。那卖烧烤的是广东人,这里是广东人来开发的。水泥路那边的田里不知是何树,本地游客说应该是引进的,本地的树他都认识。村委会的房子很普通,街道上有阿婆坐在地上卖小菜,这里有清明粑卖。有一家小店卖豆腐,有两个女大学生在吃长沙臭豆腐,一个胖小朋友是妈妈带来玩的,他的小单车放在那里。那店的老板以前在广东打工10年,是搞工程设计的,每月有1万元的收入,他老婆也有4000元的收入。他现在回来在村里开豆腐店,在县城还有豆腐铺,这个店每月租金1000元。对于他回来创业,人们都不理解,说人家都出去打工,打工方便又钱多。他的豆腐铺在淡季每月收入不到1万元,开了一家加工厂亏了几十万元,但他更想在家乡创业。他在惠水县城买有房子,每天要回到县城住,县城的房价为每平方米3500元至5000元。我说他是很成功的,乡村振兴需要这样的创业者,创业因艰辛而壮美,在干中学,获得的知识是真知。《周易》说:“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好花红村传统民居

古民居点有叶辛纪念馆,作家叶辛1969年来惠水插队生活10年。那房子是原生态的本地民居,外墙上有门,进门是甬道,里面是青石板天井,天井三边是房子,房子的下面是石头地基,上面是木板,二楼有梯子上去。天井中的布依族妇女说可以随便看,还说里面有刺梨树。刺梨树的叶子小而嫩,树上有刺,枝条很长,平常朴素,有生命力,是贵州人精神的象征。一家房子前有一个老人,说这里的房子都被政府收购了,人们都搬到涟江河边那片白色的楼房里去住了。那老人说以前是从江西朱家巷过来的,这里的人都姓王,这房子有300年历史了。房子下面的墙是大石头,一块块非常整齐,那老人说这都是能工巧匠做的。墙的上部是泥巴做的,都风化了,以前上面和下面是整齐划一的。那老人说那边有清人王纪的墓,他在朝廷做官,后来告老还乡了,但现在的人出去乡村后就不怎么回来了。王纪墓碑还有些气派,上面写有“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字样。这片古民居房子前都有牌楼,有一家房子的土墙壁已经倾颓,但木架子还在,木架子是房子的轮廓。有一家房子的外墙很高,由小石子垒成,一个人说那房子建于1966年,当时他还很小。晚上我来到农家乐,和女主人一起吃腊肉火锅,豆腐圆子是本地特产。周日的晚上,客人都走了。周六来了100多人,女主人一天做了十几桌菜。那女主人说以前在义乌打工每月500元,从这里到义乌的车费却要106元,种田一斤米只卖2元钱,种田不赚钱。她过年杀了7头猪,腊肉让游客带走了许多,现在已经不喂猪了。后来她婆婆来了,80多岁的人吃了两碗饭。这是她大儿子家。她小儿子商校毕业后在惠水县粮食局工作,住在不远处。这里有不少在外地工作的乡贤。

居民区内有广场,雕像是毛主席和两个本村布依族歌手的合影。1957年3月,本村布依族人王琴惠和秦跃珍到北京参加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艺术会演,一首流传600年的民歌受到领导人好评。“好花红来好花红呃,好花生在那刺梨蓬呃,好花生在刺梨树嘛,那朵向阳啊那朵红。好花鲜来好花鲜呃,好花生在那刺梨颠呃,好花生在刺梨树嘛,那朵向阳啊那朵鲜。”有文化底蕴的乡村才更加有魅力,乡村振兴的过程应该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梁漱溟先生当初搞乡村建设着力于乡村文化建设,提倡的是儒家文化,现在应该着力于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兼容。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