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石阡
在线阅读

石阡

石阡老街

离县城15公里处有楼上古村。据说,明弘治六年(1493),一个名叫周伯泉的江西人为避难图存,入黔经商,行至石阡时,被佛顶山的自然风景打动,便买下了这片土地,在此定居,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楼上古村。在路上招了一辆便车,那是几个附近村子里的小伙子,在浙江开出租车刚回来,他们送我到楼上古村收50元。古村寨门内有广场,有戏楼建于清朝时期,戏台前有一片树林。旁边山坡上有民国的养正书院和梓潼宫,有千年紫薇树一棵,梓潼宫的大门写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陈鼓应教授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无穷的创造性,它不禁其性、不塞其源,它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它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无为指的是不妄为,道具有博大的人文关怀。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力教授认为,“反者道之动”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即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一跃而走向它的反面。村口小卖部的人说里面有农家乐可以住,有小女孩问家里的人,但大人说住不下了,那小女孩带着我到另一家,这家正好在办事也住不成,我就自己在村里转。村里小路由石头铺成,路边有田种着蔬菜,田里有一块墓地,写着“清待赠文林郎”,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已经深入大山。村里没有出过进士、举人,但有一家的九个儿子和一个女婿都是秀才。山腰中房子高低一片,村路弯曲纵横,有古老的楠木,有高大的泡桐树和水杉树。150户人家,都有石头做的墙基和院子,里面的场子是水泥铺成的,院墙里面是一层或者两层的木板房,很多家都在用火烤猪头,这里的烟熏肉很有名。村里遇到的人都很热心,说这里老鹰很多,一个都有七八斤重,那些大树上有老鹰做的窝,拉屎让许多树都死掉了。村里沟渠一条条,泉水哗哗流下,有建于1938年的古井,有妇女在洗菜、洗衣服,泉水从一棵树边的石头缝里流出,泉眼在地下100多米处。沿着一片蔬菜地而下,大沟中泉水哗哗,过桥经过一座小亭子,高台上是两层的木板房,屋前也有小溪,一个女孩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她们家办农家乐。村里有一家人在办事,女主人在帮助烧火,男主人也一直没有回家。这里都是姓周的家族的成员,一家办事都会有很多帮忙的,路上也看到有人把自家的凳子搬出去。我在那家里等着两兄弟回来一起吃饭,哥哥在县城搞装修,弟弟在镇上的一个中学教数学,那弟弟和我一样有点闷。我说起在车上听到的“来了一批工人,来讨钱,我到你那里躲几天”,那做装修的哥哥说:“如果打工的过年前就能拿到工钱就好了,那要老板好又有钱才行。”住在古村十分安静,第二天他们很早就到县城买年货去了。

早上顺着沟壑而下,有桥是第四代祖先修建的,桥是整块的石板,桥两边植有两棵兰桂树。山上处处有溪水流下,流到一片梯田,梯田下是大河,河边有人家,前面群山叠嶂,回望村子在山坡上高低一片。河边有几头黄牛在叫,这里以前家家都养牛,现在不耕种也就少养牛了。现在只有一户人家养羊,有30多只,不用饲料,每斤卖30多元,价格比喂饲料的贵20元。山顶上都种果树等经济作物,山上已经没有野猪、野兔了。大楠木树边有几个人在聊天,其中一个人很热心地带我到村里转。来到一个在铜仁高校教书的人家里,那房子上有一块匾上写有25军某部连长赠。来到一个在遵义教书的小伙子家,他说他父亲在这里给人家做小工,每天7点出发11点回来,一天技术工是180元,没有技术的做一天100元,这里的人都用功读书考出去,出去在外有了工作的都想回来这里,他们认为这里是根。每年清明节祭祖很热闹,外出的人都回来。到村口小卖部,看到有一家正请人帮忙修房子,是增加一座木板房子打算做农家乐。那家里的女孩很热情,邀我到家里吃饭,帮忙的都在那家里吃,做一天工不给钱,如做两天是要给钱的,都是一个家族的不太在意这些。刚好有人开车到县城,我要他带我过去,说给点钱,但那人说不要钱。他是给办事的那家帮忙的,他在村里有房子,在县城也有房子,是人事局的退休人员。现在的乡村有许多已经离散化了,而这里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在短途车站坐车到尧上村需要20元,司机说过年支部书记会接待我,吃和住不会要我的钱,但我认为那司机只能代表他自己。包溪河畔,街道两边是两层的木板房,上面写着“烤全羊”“烤鸡”“烤兔”等字样。我住的这家客栈是哥哥开的,弟弟在街道对面开饭店,住一夜80元,有的至少收200元。他们以前就住在这里,修房子用了50多万元,后院楼房很宽大,这家的男主人很热情,早餐的饺子没有要我的钱,这里人都很热心,会主动和游客说话。村头广场有老鹰和葫芦雕像,传说以前有一场瘟疫,一老者用葫芦炼丹,老鹰衔来药材帮助救了不少人。邓氏宗祠外墙是青砖里面是木板房,600年前江西始祖来到佛顶山下包溪河畔,他们用黏土烧成陶罐出去卖。在太阳的照射下,包溪河水闪闪发光,河床布满小石子。沿着河上去,公路边河水弯转,山上树木茂密。山中溪水清澈,溪水在深山中很长,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中有野猪和豹子,野生植物多,杉树和湖北枫杨多,有石阡民歌“三根杉树一样长,砍棵杉树起厢房,起了厢房打花窗,打起花窗好望郎”。我没有走到瀑布处就回来了,商铺中有人让我到家里坐坐,那人说一个铺面租金是一年几千元,自家的房子花了30万元,这里的宅基地每户只能有一处。这里的房子都是集体产权,政府做好后出售,有几个四川人买了房子,每年来住一段时间。那人还给了我两个甜粑,用芭蕉叶包着,卖的话1元一个,宾馆经常一买就是几千个。往山中大路走,有两条溪水汇入一处,有人正在用木材烧火,用烟熏挂在上面的猪肉,还在用火烤鸡。这里房子很宽大。他们种菌子卖,批发到县城冬天5.5元一斤,夏天3.5元一斤,今年一场大雪压垮了大棚,老百姓种田也存在风险。有几个小伙子在路上聊天,说:“老赵昨天背了100万元发清了工钱,赵百万人很好又能搞到钱。”他们说要我去家里吃饭,那是出于客气,和以前的湖北农村一样。沿路而进,山上树木茂盛,鸟声如潮,山上什么鸟都有,这里的鸟声如鸭子的叫声。有个李老板是工程分包商,说公司还有几千万元的应收款,还说支部书记教他们怎样做老板,现在村里收入最低的卖卖烧烤一年也有七八万元。李老板到遵义一家公司讨385万元的欠款,人家要给的5万元不打算要了,说是政府欠遵义那家公司的钱。他说石阡县有18个乡镇总人口48万,财政收入为1.5亿元,财政工资的发放为2亿元,政府欠债10亿元以上。农民工的工钱有一定政策支持,那些工程老板事先要垫付三分之一,近十年来日子也不好过。到村支书家门口,他正在贴对联,说过年家里事情很多。大年三十街上已经有不少外地游客,有洛阳的,有成都的,和他们打招呼很愉快。5点多在广场吃六合宴,火锅是牛肉的,酒是茅台镇的酱香酒,吃完饭还有篝火晚会。我和工程老板同桌,有个乡干部要我吃的时候“莽撞一点”,村主任来给老板敬酒,有老板说“你今天是帽子歪歪戴啊”,后来组长们都拿着啤酒瓶唱歌。第二天客栈老板让我在对面他弟弟家吃了饺子,他们的生活和那些工程老板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他们的生活更安稳。广场的神仙豆腐5元一份,有从广东打工回来的人说,现在广东的劳动合同执行得很好,几万元工资春节前就带回来了。这里有不少读大学的,中学生也都想考大学。这里百岁以上的老人有8人,最大的为105岁,都会说仡佬语。这里以前每天举行两次集体活动,都是打腰鼓什么的,现在旅游开发后都自己赚自己的钱去了,乡村跟着商业化了。乡村振兴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需要好的文化生态,光有商业精英是不够的。

有公路从山坳进鸳鸯村,山上是一片果树,村子在山底下,好像一个盆地。这里田是“大户+基地”的形式,一般的老百姓都要出去打工,政府征收搞旅游每亩补偿3万元。走下山坡有河,河边有人家,时时可见到古树。有的屋前有草丛,时有小黄鼠狼蹿出。大路边有一片田地绿油油的,高高低低的很可爱,有老人说这片田准备建一个广场。一个开小卖部的人说:“我们这里的人很齐心,前几天有两个外地人来偷东西,我们抓住后把他们打了一顿,送到派出所去了。”那家的女儿去年就参加过一次高考,说是考试的时候睡着了。我走到河边想同人说话,但他们没有听到。一家房子里有个小伙子,他说高中已经读完了。鸳鸯湖处有家庭旅馆,有两个没事的人一直住在那里钓鱼,湖里有10斤左右的鱼。那主人说他们是修路搬迁下来的,香港人来玩的时候是他用船带着去的,那湖的深处山上藏有几百对鸳鸯。正月初一离开这里时,有家餐馆有不少人来吃饭,一个个状态都很好,这里正在搞脱贫攻坚。有个来玩的中年人应该是有文化的,对我说“这里没有自己的文化,过年什么活动也没有”,然后就和老婆骑着摩托车走了。

');" class="a2">收藏

石阡古称山国,战国属楚,秦置夜郎县,明清时期为乌江连接沅江的物质集散地。石阡县城两面山势绵延,龙川江波光闪闪,两岸楼房林立。江边老街上人头攒动,春节前两天有很多人来买东西,来吃施秉牛肉的人也很多。宽宽的江上有古桥,清澈的江水在石子上流淌很急,桥中间平桥亭上写有“龙江激浪三千里,古府雄飞六百年”。过了桥是石阡古城,禹王宫又名湖广会馆,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乾隆四十五年(1780)、嘉庆二十年(1815)相继维修增建,青砖外墙中刻有二龙戏珠和大禹像。孔子十分称赞大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的精神。进大门是戏台,中间是青石板天井,两进房间都是两层木板房,柱子很粗大。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始建于明万历初年,进门有戏楼和长廊,旁门进去有二进的宫殿,里面宫中有宫,富丽堂皇。古城有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那是始建于1904年的天主教堂,1936年1月19日红军开会决定撤离石阡,到黔西、大方、毕节一带建立根据地。院子内环境优雅安静,教堂边是一栋两层的青砖住房,每个房间都有玻璃窗子,二楼上有小阳台,一楼有贺龙铜像,有任弼时和贺龙住过的房间,里面有床和木质桌椅。石阡在康熙二十三年就有沈姓和吕姓教徒,当时朝廷全面禁止天主教,直到道光二十八年(1848)石阡才有教徒20人,同治三年(1864)迫于外国压力不再干涉而发展至数百人。1922年石阡天花流行,德国神父包美德免费行医挽救了大量生命。从国外宗教传播到我国的历史看来,我国更容易接受其带来的科学技术、医学、天文学等,宗教因和我国传统文化有相矛盾的地方而不易被接受。

石阡

石阡老街

离县城15公里处有楼上古村。据说,明弘治六年(1493),一个名叫周伯泉的江西人为避难图存,入黔经商,行至石阡时,被佛顶山的自然风景打动,便买下了这片土地,在此定居,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楼上古村。在路上招了一辆便车,那是几个附近村子里的小伙子,在浙江开出租车刚回来,他们送我到楼上古村收50元。古村寨门内有广场,有戏楼建于清朝时期,戏台前有一片树林。旁边山坡上有民国的养正书院和梓潼宫,有千年紫薇树一棵,梓潼宫的大门写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陈鼓应教授认为,老子的道具有无穷的创造性,它不禁其性、不塞其源,它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它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无为指的是不妄为,道具有博大的人文关怀。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王力教授认为,“反者道之动”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即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一跃而走向它的反面。村口小卖部的人说里面有农家乐可以住,有小女孩问家里的人,但大人说住不下了,那小女孩带着我到另一家,这家正好在办事也住不成,我就自己在村里转。村里小路由石头铺成,路边有田种着蔬菜,田里有一块墓地,写着“清待赠文林郎”,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已经深入大山。村里没有出过进士、举人,但有一家的九个儿子和一个女婿都是秀才。山腰中房子高低一片,村路弯曲纵横,有古老的楠木,有高大的泡桐树和水杉树。150户人家,都有石头做的墙基和院子,里面的场子是水泥铺成的,院墙里面是一层或者两层的木板房,很多家都在用火烤猪头,这里的烟熏肉很有名。村里遇到的人都很热心,说这里老鹰很多,一个都有七八斤重,那些大树上有老鹰做的窝,拉屎让许多树都死掉了。村里沟渠一条条,泉水哗哗流下,有建于1938年的古井,有妇女在洗菜、洗衣服,泉水从一棵树边的石头缝里流出,泉眼在地下100多米处。沿着一片蔬菜地而下,大沟中泉水哗哗,过桥经过一座小亭子,高台上是两层的木板房,屋前也有小溪,一个女孩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她们家办农家乐。村里有一家人在办事,女主人在帮助烧火,男主人也一直没有回家。这里都是姓周的家族的成员,一家办事都会有很多帮忙的,路上也看到有人把自家的凳子搬出去。我在那家里等着两兄弟回来一起吃饭,哥哥在县城搞装修,弟弟在镇上的一个中学教数学,那弟弟和我一样有点闷。我说起在车上听到的“来了一批工人,来讨钱,我到你那里躲几天”,那做装修的哥哥说:“如果打工的过年前就能拿到工钱就好了,那要老板好又有钱才行。”住在古村十分安静,第二天他们很早就到县城买年货去了。

早上顺着沟壑而下,有桥是第四代祖先修建的,桥是整块的石板,桥两边植有两棵兰桂树。山上处处有溪水流下,流到一片梯田,梯田下是大河,河边有人家,前面群山叠嶂,回望村子在山坡上高低一片。河边有几头黄牛在叫,这里以前家家都养牛,现在不耕种也就少养牛了。现在只有一户人家养羊,有30多只,不用饲料,每斤卖30多元,价格比喂饲料的贵20元。山顶上都种果树等经济作物,山上已经没有野猪、野兔了。大楠木树边有几个人在聊天,其中一个人很热心地带我到村里转。来到一个在铜仁高校教书的人家里,那房子上有一块匾上写有25军某部连长赠。来到一个在遵义教书的小伙子家,他说他父亲在这里给人家做小工,每天7点出发11点回来,一天技术工是180元,没有技术的做一天100元,这里的人都用功读书考出去,出去在外有了工作的都想回来这里,他们认为这里是根。每年清明节祭祖很热闹,外出的人都回来。到村口小卖部,看到有一家正请人帮忙修房子,是增加一座木板房子打算做农家乐。那家里的女孩很热情,邀我到家里吃饭,帮忙的都在那家里吃,做一天工不给钱,如做两天是要给钱的,都是一个家族的不太在意这些。刚好有人开车到县城,我要他带我过去,说给点钱,但那人说不要钱。他是给办事的那家帮忙的,他在村里有房子,在县城也有房子,是人事局的退休人员。现在的乡村有许多已经离散化了,而这里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在短途车站坐车到尧上村需要20元,司机说过年支部书记会接待我,吃和住不会要我的钱,但我认为那司机只能代表他自己。包溪河畔,街道两边是两层的木板房,上面写着“烤全羊”“烤鸡”“烤兔”等字样。我住的这家客栈是哥哥开的,弟弟在街道对面开饭店,住一夜80元,有的至少收200元。他们以前就住在这里,修房子用了50多万元,后院楼房很宽大,这家的男主人很热情,早餐的饺子没有要我的钱,这里人都很热心,会主动和游客说话。村头广场有老鹰和葫芦雕像,传说以前有一场瘟疫,一老者用葫芦炼丹,老鹰衔来药材帮助救了不少人。邓氏宗祠外墙是青砖里面是木板房,600年前江西始祖来到佛顶山下包溪河畔,他们用黏土烧成陶罐出去卖。在太阳的照射下,包溪河水闪闪发光,河床布满小石子。沿着河上去,公路边河水弯转,山上树木茂密。山中溪水清澈,溪水在深山中很长,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中有野猪和豹子,野生植物多,杉树和湖北枫杨多,有石阡民歌“三根杉树一样长,砍棵杉树起厢房,起了厢房打花窗,打起花窗好望郎”。我没有走到瀑布处就回来了,商铺中有人让我到家里坐坐,那人说一个铺面租金是一年几千元,自家的房子花了30万元,这里的宅基地每户只能有一处。这里的房子都是集体产权,政府做好后出售,有几个四川人买了房子,每年来住一段时间。那人还给了我两个甜粑,用芭蕉叶包着,卖的话1元一个,宾馆经常一买就是几千个。往山中大路走,有两条溪水汇入一处,有人正在用木材烧火,用烟熏挂在上面的猪肉,还在用火烤鸡。这里房子很宽大。他们种菌子卖,批发到县城冬天5.5元一斤,夏天3.5元一斤,今年一场大雪压垮了大棚,老百姓种田也存在风险。有几个小伙子在路上聊天,说:“老赵昨天背了100万元发清了工钱,赵百万人很好又能搞到钱。”他们说要我去家里吃饭,那是出于客气,和以前的湖北农村一样。沿路而进,山上树木茂盛,鸟声如潮,山上什么鸟都有,这里的鸟声如鸭子的叫声。有个李老板是工程分包商,说公司还有几千万元的应收款,还说支部书记教他们怎样做老板,现在村里收入最低的卖卖烧烤一年也有七八万元。李老板到遵义一家公司讨385万元的欠款,人家要给的5万元不打算要了,说是政府欠遵义那家公司的钱。他说石阡县有18个乡镇总人口48万,财政收入为1.5亿元,财政工资的发放为2亿元,政府欠债10亿元以上。农民工的工钱有一定政策支持,那些工程老板事先要垫付三分之一,近十年来日子也不好过。到村支书家门口,他正在贴对联,说过年家里事情很多。大年三十街上已经有不少外地游客,有洛阳的,有成都的,和他们打招呼很愉快。5点多在广场吃六合宴,火锅是牛肉的,酒是茅台镇的酱香酒,吃完饭还有篝火晚会。我和工程老板同桌,有个乡干部要我吃的时候“莽撞一点”,村主任来给老板敬酒,有老板说“你今天是帽子歪歪戴啊”,后来组长们都拿着啤酒瓶唱歌。第二天客栈老板让我在对面他弟弟家吃了饺子,他们的生活和那些工程老板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他们的生活更安稳。广场的神仙豆腐5元一份,有从广东打工回来的人说,现在广东的劳动合同执行得很好,几万元工资春节前就带回来了。这里有不少读大学的,中学生也都想考大学。这里百岁以上的老人有8人,最大的为105岁,都会说仡佬语。这里以前每天举行两次集体活动,都是打腰鼓什么的,现在旅游开发后都自己赚自己的钱去了,乡村跟着商业化了。乡村振兴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需要好的文化生态,光有商业精英是不够的。

有公路从山坳进鸳鸯村,山上是一片果树,村子在山底下,好像一个盆地。这里田是“大户+基地”的形式,一般的老百姓都要出去打工,政府征收搞旅游每亩补偿3万元。走下山坡有河,河边有人家,时时可见到古树。有的屋前有草丛,时有小黄鼠狼蹿出。大路边有一片田地绿油油的,高高低低的很可爱,有老人说这片田准备建一个广场。一个开小卖部的人说:“我们这里的人很齐心,前几天有两个外地人来偷东西,我们抓住后把他们打了一顿,送到派出所去了。”那家的女儿去年就参加过一次高考,说是考试的时候睡着了。我走到河边想同人说话,但他们没有听到。一家房子里有个小伙子,他说高中已经读完了。鸳鸯湖处有家庭旅馆,有两个没事的人一直住在那里钓鱼,湖里有10斤左右的鱼。那主人说他们是修路搬迁下来的,香港人来玩的时候是他用船带着去的,那湖的深处山上藏有几百对鸳鸯。正月初一离开这里时,有家餐馆有不少人来吃饭,一个个状态都很好,这里正在搞脱贫攻坚。有个来玩的中年人应该是有文化的,对我说“这里没有自己的文化,过年什么活动也没有”,然后就和老婆骑着摩托车走了。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