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
湄潭的魅力在于它是浙江大学西迁之地。县城有湄江水绿绿的,河上有桥,桥上有摆摊的卖着湄潭特产,两岸有树木。火焰山山顶有很大的紫砂壶建筑,称为“天下第一壶”。从湄江桥步行5分钟到浙大西迁纪念广场,石碑上有竺可桢校长题“求是精神”。竺可桢校长认为:“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浙大师生自1937年从杭州出发,至1940年抵达贵州遵义,途经浙、赣、湘、粤、桂、黔,行程2600余公里。浙大西迁前学生为613人,1940年底学生为1285人,在遵义和湄潭的7年间发展到2171人。竺可桢校长倡导“大学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行万里路的浙大人出了一批世界性科研成果,浙大从地方性大学发展为全国性大学,被誉为“东方剑桥”。其间,浙大结合湄潭农业的科研论文有23篇,与中央实验茶场合作的成果仍惠泽百姓。浙大师生的人文精神在湄潭“润物细无声”,当时这里的许多人开阔了视野,改变了开小商铺和做小职员的观念。广场上面有层层石阶,有高大的汉白玉孔子像,碑身和碑顶刻龙。碑上的《湄潭县文庙记》记载:隋大业十一年(615)置义泉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置湄潭县,明万历四十八年建学于湄水之滨,有狮山书院。文庙有红色外墙,木板门在九级台基上,有双龙戏珠石碑,大门上有苏步青教授题“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广场旁有天主教堂,台基是整块的红色大石条,大门在十八层石阶上,写有“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这里是浙大谭家桢等教授住处,又是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长征期间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保卫遵义会议召开。城镇化不是建高楼,乡村振兴也不是城镇化,而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得它有灵性,以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
浙大西迁纪念广场
湄潭的美丽乡村建设值得赞赏。县城有7路公交车开往田家沟,田家沟是兴隆镇龙凤村的一个村民小组,这个小组有50户人家。有很多人从县城回去,车上温度显示为8℃,1月的湄潭十分寒冷。宣传牌上写着“十谢共产党发源地”。里面大道齐整,有湖和园林,房子是三层的楼房,像一座座别墅,黔北的民居为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村里有小卖部和茶叶场,一座座小茶山充满灵性,茶山上有三两户人家,山顶有一丛丛的树木。风雨桥下面有湖,两边菜地中白菜青青,偶尔可以看到以前一层的木板房。有妇女带着小女孩泡温泉,我随她们从湖边铁丝网上的一个洞穿过去。那温泉的房子是石头做的,外面有水管冒着热气,这里的小苏打温泉从地下2700米冒出,两个工作人员说这里泡温泉价格为78元,她们上班每月工资为2000多元。从温泉处走到田园中,田间是平坦的小石子路,田园中间有风雨廊,园中流水纵横,海棠园中树上有小红芽,有牡丹园也有桃园。这里古代种甘蔗,产生了制糖技术。这里的田园风光没有太多人为的因素。
湄潭的乡村振兴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湖那边有公司和酒店,有几家客栈都关着门,福禄山庄的男主人让我进去烤火。火炉上放着红辣椒,上面挂着自己做的干豆豉,豆豉用芭蕉叶包着,如客人要就10元一包。那陈老板的客栈生意不错,他们的价格合理,主要做回头客生意,在这里住只需要80元,人多的时候也不涨价,有许多重庆人热天一住就是两个月,他们每个月只收1600元,而有家客栈每晚收五六百元,有几个人在一个房间挤了一晚就找到他这里来了。吃饭是吃他老婆做的腊肉火锅,早餐有面条。这里环境优雅安静。他们以前有10间房,2004年做房子只需要5万元,现在又做了三层的楼房,16个房间共用了50万元。陈老板说以前种10亩茶叶每年收入3万元,现在办客栈一年毛收入20万元。以前这里也种稻谷,后来都种茶了,这里的翠芽每斤卖七八百元,普通的卖两三百元,茶山上供人采摘茶叶,用锅烤好了带回去。现在种茶是公司统一管理,每年每亩地800的租金,他老婆说若没有公司管理,老百姓会不合理地使用农药。每家屋子前都停着小车,这里的路修好已经8年时间了,电和通信设施是2007年刘云山同志考察后修通的,他们说政府帮助修路、通电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好处。近三年麻雀开始多起来了,早上公鸡叫个不停,陈老板在茶园喂了10多只公鸡,四川人喜欢吃新鲜的鸡。陈老板说这里以前只有一户姓田的人家,出去之后就没有音信了。早上经过一片自然的田野,金花村门口有一棵250年的枫香树,高大端直,直径1.7米,顺着村妇的指点沿着山坡的木栈道到七彩部落,栈道两边高低的坡上都是绿色的茶树,山坡底偶尔可见到玉米地,有农妇背着土豆在田里种,我转了几圈都没有走出山地。龙凤村4个村民小组904户2947人,有机动车370辆,17条村组公路26.5公里,2017年人均纯收入16500元。这里是全国文明村,上一辈人爱唱歌,《十谢共产党》引起了各大媒体的注意,生活的幸福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乡村的振兴体现为人们精神文化的振兴。
');" class="a2">收藏
湄潭
湄潭的魅力在于它是浙江大学西迁之地。县城有湄江水绿绿的,河上有桥,桥上有摆摊的卖着湄潭特产,两岸有树木。火焰山山顶有很大的紫砂壶建筑,称为“天下第一壶”。从湄江桥步行5分钟到浙大西迁纪念广场,石碑上有竺可桢校长题“求是精神”。竺可桢校长认为:“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浙大师生自1937年从杭州出发,至1940年抵达贵州遵义,途经浙、赣、湘、粤、桂、黔,行程2600余公里。浙大西迁前学生为613人,1940年底学生为1285人,在遵义和湄潭的7年间发展到2171人。竺可桢校长倡导“大学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行万里路的浙大人出了一批世界性科研成果,浙大从地方性大学发展为全国性大学,被誉为“东方剑桥”。其间,浙大结合湄潭农业的科研论文有23篇,与中央实验茶场合作的成果仍惠泽百姓。浙大师生的人文精神在湄潭“润物细无声”,当时这里的许多人开阔了视野,改变了开小商铺和做小职员的观念。广场上面有层层石阶,有高大的汉白玉孔子像,碑身和碑顶刻龙。碑上的《湄潭县文庙记》记载:隋大业十一年(615)置义泉县,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置湄潭县,明万历四十八年建学于湄水之滨,有狮山书院。文庙有红色外墙,木板门在九级台基上,有双龙戏珠石碑,大门上有苏步青教授题“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广场旁有天主教堂,台基是整块的红色大石条,大门在十八层石阶上,写有“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这里是浙大谭家桢等教授住处,又是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长征期间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保卫遵义会议召开。城镇化不是建高楼,乡村振兴也不是城镇化,而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得它有灵性,以文化构筑人们的精神家园。
浙大西迁纪念广场
湄潭的美丽乡村建设值得赞赏。县城有7路公交车开往田家沟,田家沟是兴隆镇龙凤村的一个村民小组,这个小组有50户人家。有很多人从县城回去,车上温度显示为8℃,1月的湄潭十分寒冷。宣传牌上写着“十谢共产党发源地”。里面大道齐整,有湖和园林,房子是三层的楼房,像一座座别墅,黔北的民居为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村里有小卖部和茶叶场,一座座小茶山充满灵性,茶山上有三两户人家,山顶有一丛丛的树木。风雨桥下面有湖,两边菜地中白菜青青,偶尔可以看到以前一层的木板房。有妇女带着小女孩泡温泉,我随她们从湖边铁丝网上的一个洞穿过去。那温泉的房子是石头做的,外面有水管冒着热气,这里的小苏打温泉从地下2700米冒出,两个工作人员说这里泡温泉价格为78元,她们上班每月工资为2000多元。从温泉处走到田园中,田间是平坦的小石子路,田园中间有风雨廊,园中流水纵横,海棠园中树上有小红芽,有牡丹园也有桃园。这里古代种甘蔗,产生了制糖技术。这里的田园风光没有太多人为的因素。
湄潭的乡村振兴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湖那边有公司和酒店,有几家客栈都关着门,福禄山庄的男主人让我进去烤火。火炉上放着红辣椒,上面挂着自己做的干豆豉,豆豉用芭蕉叶包着,如客人要就10元一包。那陈老板的客栈生意不错,他们的价格合理,主要做回头客生意,在这里住只需要80元,人多的时候也不涨价,有许多重庆人热天一住就是两个月,他们每个月只收1600元,而有家客栈每晚收五六百元,有几个人在一个房间挤了一晚就找到他这里来了。吃饭是吃他老婆做的腊肉火锅,早餐有面条。这里环境优雅安静。他们以前有10间房,2004年做房子只需要5万元,现在又做了三层的楼房,16个房间共用了50万元。陈老板说以前种10亩茶叶每年收入3万元,现在办客栈一年毛收入20万元。以前这里也种稻谷,后来都种茶了,这里的翠芽每斤卖七八百元,普通的卖两三百元,茶山上供人采摘茶叶,用锅烤好了带回去。现在种茶是公司统一管理,每年每亩地800的租金,他老婆说若没有公司管理,老百姓会不合理地使用农药。每家屋子前都停着小车,这里的路修好已经8年时间了,电和通信设施是2007年刘云山同志考察后修通的,他们说政府帮助修路、通电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好处。近三年麻雀开始多起来了,早上公鸡叫个不停,陈老板在茶园喂了10多只公鸡,四川人喜欢吃新鲜的鸡。陈老板说这里以前只有一户姓田的人家,出去之后就没有音信了。早上经过一片自然的田野,金花村门口有一棵250年的枫香树,高大端直,直径1.7米,顺着村妇的指点沿着山坡的木栈道到七彩部落,栈道两边高低的坡上都是绿色的茶树,山坡底偶尔可见到玉米地,有农妇背着土豆在田里种,我转了几圈都没有走出山地。龙凤村4个村民小组904户2947人,有机动车370辆,17条村组公路26.5公里,2017年人均纯收入16500元。这里是全国文明村,上一辈人爱唱歌,《十谢共产党》引起了各大媒体的注意,生活的幸福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乡村的振兴体现为人们精神文化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