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务川
在线阅读

九天母石

仡佬族43万余人,唐宋即居于务川和道真,百合花是其族花。务川境内都是高山,山峰弯转,能看到一片碧绿。九天母石风景区里面有很大的广场,有两座建筑天圆地方,有三口井冒着水,下面河流转弯处有几块大石矗立,仡佬族崇拜奇异的石头,这里是仡佬族人祭祖之地。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张若伐楚置黔中郡,濮人世居地被纳入秦国版图。蜀汉建兴元年至四年(223—226),济火讨平今水城、安顺一带僚人,子孙世袭于僚人居住地,为彝族进入贵州之始。隋开皇十九年(599)置务川县,僚人逐步发展为仡佬族。宋政和八年(1118)思州土著首领田佑恭筑思州城,大观元年(1107)田佑恭内附。明永乐十二年(1414)思南府于务川板场设水银场税课局。雍正四年(1726)推行改土归流,咸丰四年(1854)至同治七年(1868)举行起义。

桃符村大部分是仡佬族和苗族人,两山间有一片楼房,大门写有“石碑石坊古盐道漫述沧桑往事,木铺木舍老场街细说风云春秋”,铜像雕着小孩儿吃麻饼。下坡过桥,桃树林中种有蔬菜,这里征用地以前每平方米补偿40元,现在补偿60元。村里有一棵很高的白杨树,有四口古井水在岩石中流出。建于清咸丰二年的石坊上,写着“圣旨”“节同金石”“福建德化县知县申允继之继室张氏坊”。顺从的品格是今天仍然需要的,不应把它当作封建糟粕而抛弃。《周易》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办喜事处写有“一家办事大家帮忙,邻里老幼众亲恭贺”。他们邀我一起吃饭,有炒肉、红烧肉、油豆腐、酥肉、土豆,豆鼓炒饭是特产。古青石板小街两边是木板房,有江口盐铺、日杂用品铺、烧烤店、刨锅汤火锅店、烟草铺、睡得香客栈、仡佬手工艺店、酥食麻饼店。老场墟市里面有不少诗,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相合而生变化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我国农耕文明的伟大成就。择要摘录如下。《立春》:“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雨水》:“南湿北冷两交锋,乍暖还寒斗雨风。一夜返青千里麦,万山润遍动无声。”《芒种》:“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立秋》:“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霜降》:“时逢秋暮露成霜,几分凝结几分阳。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冬至》:“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

泥高镇海拔1200多米,要不断上坡,田里有老鸦,山上黄草中有曲曲折折的公路一条条。镇上办酒宴,有大吹和小吹,分别为8人和4人,有12张桌子垒起来在上面舞狮子。街上有土家族女孩卖泡粑,这里也叫发糕,0.5元一个,那女孩租门面每年租金为12000元。有一家卖泡粑和炸鸡腿的,老板以前在务川县供销社工作,和老婆一起很早就下岗了。这个老板态度很好,做事认真,很自强自立。有进来买炸鸡的人说:“什么事都有难的地方,做生意要对顾客态度好,若不理不睬的,人家就不会来了。”老板家读高二的大女儿在看《福尔摩斯全集》,读初一的二女儿从楼上下来后我教她做数学题。“老师,你再出道题我做。”“10条直线最多把一个平面分成多少个部分?”她画了10条直线数,我说:“要是100条直线你怎么数得清楚啊!数学的基本精神就是方法要有普遍性。”那老板邀我一起吃鸡火锅,有金针菇,有菠菜,汤很好喝。那老板还送我一些金银花,他每年春天都自己做一些。两个女儿都希望考个好大学,还对当老师有兴趣。那老板说自己是仡佬族,其实祖先以前也是从江西过来的。这里5天赶一次集,遵义虾子羊肉粉很好吃。

黄都镇有一条河,隋大业七年(611)于此设县,山上有玉皇阁。有异地搬迁小区,有异地搬迁后的扶贫田,有基本农田保障区。乘加班车到丝棉村,山沟里有果树和蔬菜复合种植基地。丝棉村像小镇一样,共1300多户7000多人,楼房是用外出打工收入建的,打工一年收入多的有六七万元。家庭客栈主人有两个女儿在读职高,店里还有在沈阳读医学的,都在火炉边掰着鱼腥草。屋里一个司机说:“仡佬族以前过年很热闹,家家户户做糍粑、泡粑、麻糖,现在到处都能买到,过年什么也不做了。以前舞龙灯,没有单位接待,现在也不搞了。这里的沈家坝有古代建筑,七柱山风景很漂亮。”和他们一起吃火锅,火锅内有猪肉、豆芽菜、白豆腐、灰豆腐以及白菜和菠菜,有黄豆豉和鱼腥草。旁边有一个遵义老板在请一个组长吃饭,我过去后他们很热情地邀我一起喝酒,遵义老板带的是茅台镇的酱香酒。他说:“下次有机会把村支书和村主任请出来,我保证不欠农民工一分钱。”他们都说这里的规模应该设一个乡镇,当时乡镇改革时镇长不让它分出去,但那镇长过了三个月就没有做镇长了,他本身也是丝棉村人。他们都希望这里成为乡镇,这样老百姓办事就不用跑那么远,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拨款都会不一样,同时也便于同隔壁县的一个镇交往。他们说贵州山上土少,树木长不高,但也没有多少地质灾害。他们说贵州人好,外地人问路时首先保证让他们把肚子吃饱。

到沈家坝的公路刚修好,山沟中田很多,种有烟草、蔬菜、玉米、茶叶,正好一个沈家坝的人要回去。他说:“茶叶每斤30元有公司收购,辣椒1.5元一斤,玉米和土豆3元一斤没有公司收购,蔬菜太多了,都在喂牛,玉米和土豆都用来喂猪。”山沟中有一处处村寨,房子有木制的也有砖瓦的,木制的房子屋檐下挂了很多苞谷,村寨鸡鸣声不断,有人牵着黄牛,有人在用黄牛耕田,有人在种土豆。走老路下坡,山上有天池,有粗大的水杉树,处处都有山神庙,田边有石头垒成的晒台。公路边整块的大石壁中间有洞,洞口无比凉快,洞中有水流到沟中。沿着老路而下,水沟上有小石拱桥,有小河在稻谷田间流淌,河水一年四季不断。沈家坝在公路边,有陈家祠堂,是徽派建筑,有一片残壁,有木大门,石条门槛很光滑,荒草中有古戏台遗址,有石头柱子和石头圆盘,正厅是木板制成的。组长要一个人带着我看古村落,有古井在山坡边,井水从岩石间流出,井由石板围成。山坡上有四层木质阁楼,第一层玉皇阁大门写有“众生敬仰神灵神灵赐福众生,圣神救济善信善信朝拜圣神”,第二层“文启阁”上面画有喜鹊蜡梅和戏中人物。阁后面一棵楠木很高大,过路的老人说有400多年历史了。管理员带我上山顶古寨,断垣的方砖砌得很整齐,有砖头砌的八字路。有盖着小瓦的一层木板房,是最早的祖先住的,现在已经有30代人了。有一家木板房门楣上写有“耕读人家”,祖先神位上写有“尚义家风”,门前场地上铺着整齐的方形石板。有一家院墙用石头垒成,里面木板房大门上写着“林泉山水”,正房写有“国恩家庆”“学正品端”,院子的两石缸上刻有“同治之乱后重建家园”,有七律诗的后四句“无事相羁真足乐,有书可读不为贫。在山泉水清如许,香挹芝兰满院春”。这里的人说石达开战败后避乱于此,和这里人有了交情,书法都出自他的手笔。这里的祖辈是明朝来的。儒家文化深入贵州山沟,古村落传递的和谐依然有价值。组长家一层的木板房子有40多年了,屋檐下有两个燕子窝,旁门进去有火炉,里面有三个房间。女主人很热情地倒茶,一起吃火锅,有一碗菜里面有猪肉、大头菜、辣椒、生姜,味道有些酸,是本地特产。这里的人很讲礼仪,坐着要起身时都说“你坐好”,人家吃完饭后都用双手接碗添饭。女主人的哥哥在电力局工作,递烟时先递给那个他熟悉的朋友,也让我感到乡村是有差序结构的。外出打工的人还没有回家过年,许多田都没有人愿意种了。

沈家坝民居

龙潭古村是仡佬族发源地。大道上有木板寨门,葛洪炼丹遗址是上下两层山洞。村口龙潭人家是三层木板房,可以吃和住,还有小卖部。一层场子边有风雨长廊,山脚下有水塘,塘中间有走廊。古寨的青石板很整齐,屋前屋后种着桃树,田里有白菜、萝卜、豌豆。“寨老人家”门上写有“孝风义德传佳话,忠君长歌佑后人”,院子里面是两层的木板房,每层前面有回廊,有木柱支撑,正房门上写着“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成家难,治业难,知难不难”。山上四周用石头垒成院墙,桃树下种有各样蔬菜。古寨石板路两边都是石头院墙,路边有小水沟流着水。丹堡院落始建于清中期,外面是石头围墙,有双层木板门,里面有天井和两层木板房,主人以前经营丹砂产业,大门有联“村酒漫清香聚天地人和千秋禄,丹砂放异彩集孝义忠勇百世昌”。丹砂驿站,是从矿山到洪渡河经乌江入长江的第一个驿站。寿生旧居,外面是石头院墙,门内有场子,有一层木板房三间,麻雀声一片。寿生,原名申尚贤,务川县城人,仡佬族,1931—1937年在北平求学,参与新文化运动,1939—1945年隐居于此,著有《大坪村隐居》《农情九首》。有申翰林故居,他是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官至刑部陕西司主政。建于清朝中后期的碉楼高高的,当时务川境内匪风炽盛。惜字塔大门上有阁楼,写有“璞玉良知忠孝义,道德文章天地人”,门内大石凿出十八步。申祐铜像是儒家官员形象。申祐,明正统五年(1440)中举,正统九年中进士,正统十四年殉职于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是英宗皇帝太年轻,而王振擅权,让皇帝亲征深入而被也先俘获。谷应泰认为:“从来嚬笑窃弄者,必须假御侮以固主恩,而势焰炙手者,易于倖边功以邀富贵。”2637353申公祐祠始建于明代,大门上写有“身行孝忠义,心存家国友”“一品人忠臣孝子,二桩事耕田读书”,内有景泰元年(1450)六月二十一日皇帝诏令“特赠尔进阶文林郎职”“吁戏,人孰无死,惟死于国事者为至荣也”。申祐的精神是应该肯定的,但平常情况下也要教育儿童们爱护自己的生命,能够将祸患消灭于萌芽状态是更高的智慧。老子在《道德经》第18章中指出:“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沿着水泥路走出龙潭,都是两层的砖瓦楼房,水杉树上有老鸦和麻雀,路上有背着背篓的妇女,田里种有胡萝卜。龙潭水一片银白,水边是白色的三层楼房,种土豆的妇女说那一片移民房政府每户给17000元。以前这里都种玉米,后来退耕还林了,山上有野猪和野山羊,不能用枪打,可以用夹子夹,可以用猎狗追,老百姓可以在屋前屋后种蔬菜。公路上做早餐的妇女说去年游客多,今年车进来每小时收几块钱就没有什么游客了,土地要用来种桃树而不能种其他东西。有个老大爷1958年饿过肚子,对粮食问题很担心,说退耕还林减少了耕地,旅游开发占用的是良田,田每亩征用补偿3万元,这里的良田每亩可产2000多斤粮食。他说现在农民都买粮食吃,每斤粮食3元多,这里的蔬菜只有几个队在种,蔬菜的价格年年上涨,差不多5元一斤了。和他一起的老太太说这里种的苞谷都被摘下丢掉,政府说人家来旅游你这里不应该这样穷啊。那老大爷说:“这样下去10年之后可能会出问题,可能拿钱也买不到粮食吃了。”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存在个人理性和国家理性的矛盾,乡村的发展应该增进农民的生存能力。

');" class="a2">收藏

九天母石

仡佬族43万余人,唐宋即居于务川和道真,百合花是其族花。务川境内都是高山,山峰弯转,能看到一片碧绿。九天母石风景区里面有很大的广场,有两座建筑天圆地方,有三口井冒着水,下面河流转弯处有几块大石矗立,仡佬族崇拜奇异的石头,这里是仡佬族人祭祖之地。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张若伐楚置黔中郡,濮人世居地被纳入秦国版图。蜀汉建兴元年至四年(223—226),济火讨平今水城、安顺一带僚人,子孙世袭于僚人居住地,为彝族进入贵州之始。隋开皇十九年(599)置务川县,僚人逐步发展为仡佬族。宋政和八年(1118)思州土著首领田佑恭筑思州城,大观元年(1107)田佑恭内附。明永乐十二年(1414)思南府于务川板场设水银场税课局。雍正四年(1726)推行改土归流,咸丰四年(1854)至同治七年(1868)举行起义。

桃符村大部分是仡佬族和苗族人,两山间有一片楼房,大门写有“石碑石坊古盐道漫述沧桑往事,木铺木舍老场街细说风云春秋”,铜像雕着小孩儿吃麻饼。下坡过桥,桃树林中种有蔬菜,这里征用地以前每平方米补偿40元,现在补偿60元。村里有一棵很高的白杨树,有四口古井水在岩石中流出。建于清咸丰二年的石坊上,写着“圣旨”“节同金石”“福建德化县知县申允继之继室张氏坊”。顺从的品格是今天仍然需要的,不应把它当作封建糟粕而抛弃。《周易》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办喜事处写有“一家办事大家帮忙,邻里老幼众亲恭贺”。他们邀我一起吃饭,有炒肉、红烧肉、油豆腐、酥肉、土豆,豆鼓炒饭是特产。古青石板小街两边是木板房,有江口盐铺、日杂用品铺、烧烤店、刨锅汤火锅店、烟草铺、睡得香客栈、仡佬手工艺店、酥食麻饼店。老场墟市里面有不少诗,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相合而生变化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我国农耕文明的伟大成就。择要摘录如下。《立春》:“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雨水》:“南湿北冷两交锋,乍暖还寒斗雨风。一夜返青千里麦,万山润遍动无声。”《芒种》:“艳阳辣辣卸衣装,梅雨潇潇涨柳塘。南岭四邻禾壮日,大江两岸麦收忙。”《立秋》:“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霜降》:“时逢秋暮露成霜,几分凝结几分阳。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冬至》:“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

泥高镇海拔1200多米,要不断上坡,田里有老鸦,山上黄草中有曲曲折折的公路一条条。镇上办酒宴,有大吹和小吹,分别为8人和4人,有12张桌子垒起来在上面舞狮子。街上有土家族女孩卖泡粑,这里也叫发糕,0.5元一个,那女孩租门面每年租金为12000元。有一家卖泡粑和炸鸡腿的,老板以前在务川县供销社工作,和老婆一起很早就下岗了。这个老板态度很好,做事认真,很自强自立。有进来买炸鸡的人说:“什么事都有难的地方,做生意要对顾客态度好,若不理不睬的,人家就不会来了。”老板家读高二的大女儿在看《福尔摩斯全集》,读初一的二女儿从楼上下来后我教她做数学题。“老师,你再出道题我做。”“10条直线最多把一个平面分成多少个部分?”她画了10条直线数,我说:“要是100条直线你怎么数得清楚啊!数学的基本精神就是方法要有普遍性。”那老板邀我一起吃鸡火锅,有金针菇,有菠菜,汤很好喝。那老板还送我一些金银花,他每年春天都自己做一些。两个女儿都希望考个好大学,还对当老师有兴趣。那老板说自己是仡佬族,其实祖先以前也是从江西过来的。这里5天赶一次集,遵义虾子羊肉粉很好吃。

黄都镇有一条河,隋大业七年(611)于此设县,山上有玉皇阁。有异地搬迁小区,有异地搬迁后的扶贫田,有基本农田保障区。乘加班车到丝棉村,山沟里有果树和蔬菜复合种植基地。丝棉村像小镇一样,共1300多户7000多人,楼房是用外出打工收入建的,打工一年收入多的有六七万元。家庭客栈主人有两个女儿在读职高,店里还有在沈阳读医学的,都在火炉边掰着鱼腥草。屋里一个司机说:“仡佬族以前过年很热闹,家家户户做糍粑、泡粑、麻糖,现在到处都能买到,过年什么也不做了。以前舞龙灯,没有单位接待,现在也不搞了。这里的沈家坝有古代建筑,七柱山风景很漂亮。”和他们一起吃火锅,火锅内有猪肉、豆芽菜、白豆腐、灰豆腐以及白菜和菠菜,有黄豆豉和鱼腥草。旁边有一个遵义老板在请一个组长吃饭,我过去后他们很热情地邀我一起喝酒,遵义老板带的是茅台镇的酱香酒。他说:“下次有机会把村支书和村主任请出来,我保证不欠农民工一分钱。”他们都说这里的规模应该设一个乡镇,当时乡镇改革时镇长不让它分出去,但那镇长过了三个月就没有做镇长了,他本身也是丝棉村人。他们都希望这里成为乡镇,这样老百姓办事就不用跑那么远,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拨款都会不一样,同时也便于同隔壁县的一个镇交往。他们说贵州山上土少,树木长不高,但也没有多少地质灾害。他们说贵州人好,外地人问路时首先保证让他们把肚子吃饱。

到沈家坝的公路刚修好,山沟中田很多,种有烟草、蔬菜、玉米、茶叶,正好一个沈家坝的人要回去。他说:“茶叶每斤30元有公司收购,辣椒1.5元一斤,玉米和土豆3元一斤没有公司收购,蔬菜太多了,都在喂牛,玉米和土豆都用来喂猪。”山沟中有一处处村寨,房子有木制的也有砖瓦的,木制的房子屋檐下挂了很多苞谷,村寨鸡鸣声不断,有人牵着黄牛,有人在用黄牛耕田,有人在种土豆。走老路下坡,山上有天池,有粗大的水杉树,处处都有山神庙,田边有石头垒成的晒台。公路边整块的大石壁中间有洞,洞口无比凉快,洞中有水流到沟中。沿着老路而下,水沟上有小石拱桥,有小河在稻谷田间流淌,河水一年四季不断。沈家坝在公路边,有陈家祠堂,是徽派建筑,有一片残壁,有木大门,石条门槛很光滑,荒草中有古戏台遗址,有石头柱子和石头圆盘,正厅是木板制成的。组长要一个人带着我看古村落,有古井在山坡边,井水从岩石间流出,井由石板围成。山坡上有四层木质阁楼,第一层玉皇阁大门写有“众生敬仰神灵神灵赐福众生,圣神救济善信善信朝拜圣神”,第二层“文启阁”上面画有喜鹊蜡梅和戏中人物。阁后面一棵楠木很高大,过路的老人说有400多年历史了。管理员带我上山顶古寨,断垣的方砖砌得很整齐,有砖头砌的八字路。有盖着小瓦的一层木板房,是最早的祖先住的,现在已经有30代人了。有一家木板房门楣上写有“耕读人家”,祖先神位上写有“尚义家风”,门前场地上铺着整齐的方形石板。有一家院墙用石头垒成,里面木板房大门上写着“林泉山水”,正房写有“国恩家庆”“学正品端”,院子的两石缸上刻有“同治之乱后重建家园”,有七律诗的后四句“无事相羁真足乐,有书可读不为贫。在山泉水清如许,香挹芝兰满院春”。这里的人说石达开战败后避乱于此,和这里人有了交情,书法都出自他的手笔。这里的祖辈是明朝来的。儒家文化深入贵州山沟,古村落传递的和谐依然有价值。组长家一层的木板房子有40多年了,屋檐下有两个燕子窝,旁门进去有火炉,里面有三个房间。女主人很热情地倒茶,一起吃火锅,有一碗菜里面有猪肉、大头菜、辣椒、生姜,味道有些酸,是本地特产。这里的人很讲礼仪,坐着要起身时都说“你坐好”,人家吃完饭后都用双手接碗添饭。女主人的哥哥在电力局工作,递烟时先递给那个他熟悉的朋友,也让我感到乡村是有差序结构的。外出打工的人还没有回家过年,许多田都没有人愿意种了。

沈家坝民居

龙潭古村是仡佬族发源地。大道上有木板寨门,葛洪炼丹遗址是上下两层山洞。村口龙潭人家是三层木板房,可以吃和住,还有小卖部。一层场子边有风雨长廊,山脚下有水塘,塘中间有走廊。古寨的青石板很整齐,屋前屋后种着桃树,田里有白菜、萝卜、豌豆。“寨老人家”门上写有“孝风义德传佳话,忠君长歌佑后人”,院子里面是两层的木板房,每层前面有回廊,有木柱支撑,正房门上写着“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成家难,治业难,知难不难”。山上四周用石头垒成院墙,桃树下种有各样蔬菜。古寨石板路两边都是石头院墙,路边有小水沟流着水。丹堡院落始建于清中期,外面是石头围墙,有双层木板门,里面有天井和两层木板房,主人以前经营丹砂产业,大门有联“村酒漫清香聚天地人和千秋禄,丹砂放异彩集孝义忠勇百世昌”。丹砂驿站,是从矿山到洪渡河经乌江入长江的第一个驿站。寿生旧居,外面是石头院墙,门内有场子,有一层木板房三间,麻雀声一片。寿生,原名申尚贤,务川县城人,仡佬族,1931—1937年在北平求学,参与新文化运动,1939—1945年隐居于此,著有《大坪村隐居》《农情九首》。有申翰林故居,他是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官至刑部陕西司主政。建于清朝中后期的碉楼高高的,当时务川境内匪风炽盛。惜字塔大门上有阁楼,写有“璞玉良知忠孝义,道德文章天地人”,门内大石凿出十八步。申祐铜像是儒家官员形象。申祐,明正统五年(1440)中举,正统九年中进士,正统十四年殉职于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是英宗皇帝太年轻,而王振擅权,让皇帝亲征深入而被也先俘获。谷应泰认为:“从来嚬笑窃弄者,必须假御侮以固主恩,而势焰炙手者,易于倖边功以邀富贵。”2637353申公祐祠始建于明代,大门上写有“身行孝忠义,心存家国友”“一品人忠臣孝子,二桩事耕田读书”,内有景泰元年(1450)六月二十一日皇帝诏令“特赠尔进阶文林郎职”“吁戏,人孰无死,惟死于国事者为至荣也”。申祐的精神是应该肯定的,但平常情况下也要教育儿童们爱护自己的生命,能够将祸患消灭于萌芽状态是更高的智慧。老子在《道德经》第18章中指出:“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沿着水泥路走出龙潭,都是两层的砖瓦楼房,水杉树上有老鸦和麻雀,路上有背着背篓的妇女,田里种有胡萝卜。龙潭水一片银白,水边是白色的三层楼房,种土豆的妇女说那一片移民房政府每户给17000元。以前这里都种玉米,后来退耕还林了,山上有野猪和野山羊,不能用枪打,可以用夹子夹,可以用猎狗追,老百姓可以在屋前屋后种蔬菜。公路上做早餐的妇女说去年游客多,今年车进来每小时收几块钱就没有什么游客了,土地要用来种桃树而不能种其他东西。有个老大爷1958年饿过肚子,对粮食问题很担心,说退耕还林减少了耕地,旅游开发占用的是良田,田每亩征用补偿3万元,这里的良田每亩可产2000多斤粮食。他说现在农民都买粮食吃,每斤粮食3元多,这里的蔬菜只有几个队在种,蔬菜的价格年年上涨,差不多5元一斤了。和他一起的老太太说这里种的苞谷都被摘下丢掉,政府说人家来旅游你这里不应该这样穷啊。那老大爷说:“这样下去10年之后可能会出问题,可能拿钱也买不到粮食吃了。”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存在个人理性和国家理性的矛盾,乡村的发展应该增进农民的生存能力。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