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出生性别比:影响因素与形势判断研究结论与讨论
在线阅读 收藏

鉴于国家政府部门也将人口普查结果作为出生性别比治理工作的主要决策依据,如果出生性别比数据质量本身并不可靠,则势必给国家决策造成一定误导。鉴于出生性别比数据质量的重要性,本研究主要使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2013年户籍登记数据、2010~2012年住院分娩数据,对中国出生性别比的真实水平和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估计。 第一,本研究发现不同数据来源的出生性别比存在明显差异,且呈一定规律性。全国及大多数省份呈现户籍登记数据高于人口普查数据(除北京、上海、天津、吉林、黑龙江、湖北外,全国平均高4.36),人口普查数据又高于住院分娩数据(除内蒙古、辽宁、四川、西藏、新疆外,全国平均高3.93)的规律性。 第二,对江西、河南、江苏、贵州、福建、海南、广西、安徽这8个省份(户籍登记数据出生性别比要比人口普查数据高8以上)的2010年0~29周岁各年龄组性别比进行分析发现,5~9周岁、10~14周岁年龄组的性别比在人口普查数据和户籍登记数据中表现出较高一致性,而较低年龄组和较高年龄组均为户籍登记数据高于人口普查数据,且差异向两端呈扩大趋势。在实践中,可以采用5~9周岁年龄组的性别比来对各省份出生性别比治理工作进行评估。 第三,对户籍登记数据2010年出生队列性别比的跟踪分析表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出生性别比数据质量较高。2010年出生队列的性别比从2010年的122.32,下降到2013年的119.65,其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差异从4.36下降到2013年的1.69的趋势一致。由于户籍登记数据漏登中的性别差异随子女年龄的增长逐渐缩小,而且一般到5周岁及以后趋于稳定,如果按照0~4周岁户籍登记数据出生性别比的减小速度,即每年大约下降0.89,则2010年出生队列5周岁时的性别比约为117.87,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117.96基本吻合。此外,绝大多数省份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出生性别比质量也较高。 第四,住院分娩数据的出生性别比比真实水平明显偏低,但偏低幅度逐年减少,数据质量不断提高。户籍登记数据与住院分娩数据的出生性别比差异从2010年的8.29,下降到2011年的6.89,2012年二者差异仅为5.67。如果认为出生性别比真实水平比户籍登记数据低3左右,则2012年住院分娩数据的出生性别比与真实水平差距在3以内。 第五,中国2010年的出生性别比真实水平很可能在118左右。其中,各省份出生性别比估计值的分布范围与人口普查数据基本一致,只是江西、贵州、山东和广东的出生性别比从人口普查数据的122.95、122.47、119.42和120.38分别调整到131.64、128.87、124.16和123.43。 第六,中国出生性别比2010年以来存在下降的可能性。从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来看,变化幅度不大,还无法判断其变化趋势是否受抽样误差的影响;从户籍登记数据来看,则存在显著下降趋势,3年间下降了5.6,年均下降约1.87;从住院分娩数据看,也呈小幅下降趋势,2011~2012年下降了1.22。 第七,人口政策逐步放松后,中国出生性别比将呈下降趋势。因“单独二孩”政策调整导致的一年内新增人口在50万~300万人区间变化时,出生性别比的下降范围在0.33~1.71。其中,政策调整主要对城镇有显著影响,城镇出生性别比的下降范围在0.70~3.03;“全面二孩”政策导致的一年内新增人口在500万~1000万人区间变化时,出生性别比的下降范围在2.57~4.14,其中,城镇下降范围在2.67~4.14,农村下降范围在2.53~4.18。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