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学习他国经验的基础上,认真权衡本土优势与不足,有选择性地探索适合本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比如,早期英国的“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都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典范。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国的国情,中国不断创新,形成特色,从单一的培养技能型人才到现在实施的多元化培养人才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近几年来中国一直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教培养模式,每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更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特色之一。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同时体现了科技的变化和思维的创新。为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中国高校采取了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与实践操作交替进行,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能引起学生对验证理论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持续的进展,特别是与非洲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既引起西方社会的关注,也给中国的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启示。1998年,中国与南非正式建交,经过两国2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中南关系已实现了从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跨越式发展,呈现出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战略协作齐头并进的强劲发展势头。其中,教育合作是中南两国人文交流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两国教育部门签署加深扩大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框架协议以来,两国政府与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中南教育合作交流,不断推动两国职教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南两国在职教领域的合作对于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推动两国人文交流、经贸合作及产能合作,以及对非洲的民生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9年4月,为落实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南非学生来华学习项目稳妥有序开展,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学生项目工作推进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联盟中方理事会理事长杨晓春出席,并对项目工作提出要求。会议通报了此前联盟双方秘书处签署的《南非学生、教师来华学习培训项目合作协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双方执行秘书处报告了2019年首批南非三类专业学生的选派程序,以及中方接收院校的申报、评审和公示等方面情况。会上,各个项目实施院校汇报了本校接收国际学生的资源分配和实施计划,并就具体协议的签署以及学生培养中可能遇到的学习和生活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中方理事长杨晓春肯定了各单位为做好该项目付出的努力,通报了联盟2019年开展的工作,并对项目实施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从促进中南人文交流和双边关系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实施项目;二是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纵向和横向沟通,在联盟框架内高效开展各项工作;三是要保证培养质量,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高质量完成培养和培训任务;四是要增强品牌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秉持人文交流理念,合力打造中南人文交流教育领域品牌项目。
2019年11月,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合作项目、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年会暨产业发展研讨会在河南省开封市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支持指导下,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办,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同时得到了河南省教育厅的鼎力支持。联盟年会暨研讨会通过了《2019年联盟工作总结和2020年的工作计划》,并以“秉持人文交流理念,促进中非产教融合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南及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产业发展和人文交流等进行了广泛交流。联盟成员单位一致同意将中南职业教育合作联盟更名为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以中国—南非职业教育合作为示范,向非洲国家辐射,助力中非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要展开包括人文交流在内的“八大行动”,倡议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开启了新时代中非合作的新篇章。杜柯伟强调人文交流在传承中非传统友谊、巩固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社会民意基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联盟在促进中南及中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