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取向有其背后的逻辑,这种逻辑反过来又可以检验价值行为的效果是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达到了价值主体的预期。埃德加·沙因认为,人类行为是我们的行为意向、我们对即时情境的知觉、我们对情境和情境中的人的假设或信念相交织的复杂结果,反过来,这些假设是以我们过去的经验、文化规范以及他人教给我们要期望的东西为基础的,对我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人是行为的主体,作为总体性的人,不仅是自在的存在,还是自觉的存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本是人性的基础,人类在创造自己的世界和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的本质属性,即人性,人性是人类活动和人类历史的产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人对人性都有不同的理解。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自然属性就是人的自然欲望和生理机能,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生物性。人是通过劳动从动物进化过来的,必然带有生物的某些特征,即人的自然属性。和其他生物一样,为了维持自身生存,他必须与其他自然物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物质生活资料构成了人的第一需要,经济活动也因此构成了人类活动的第一个基本领域。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人类活动总是带有天生的扩张性与自利性。这种基于人的生理、安全需要的自然属性构成了人本管理的“经济人”假设的基础。
人的社会属性是诸多个体在时空中的相关性存在。它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为人类共生关系中的依存性、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性等,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社会性是在个体与社会成员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间的交互与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求是无限的,而需求的满足手段是有限的,使得个体必须采取一定的社会关系形式来化解这一矛盾。这种由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决定的人的社会属性构成了人本管理的“社会人”假设的基础。
人的精神属性主要指自我意识和进行精神性活动的自由。它是一种超生物性的精神性存在。对自身活动的自觉或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机能,使人能动地、创造性地对外部世界进行自我意识、价值定向,从而准确认识人自身的需要并将其固化,反思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形成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这种精神性的本质是自由,把人当作目的,追求真理,崇尚自由。人类具有可供选择的可能性空间,其生存意义不是既定的、唯一的,是有待被创造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就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于生活意义的需要,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这种基于自我意识和自由的精神性存在构成了人本管理的“文化人”假设的基础。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和关于人的属性的划分构成了“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论基础。
在本书中,对人性和动机的几种假设构成了地方高校教师流动价值取向的人本理论逻辑。“经济人”“文化人”“社会人”构成了地方高校教师的三种不同的行为角色,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教师流动过程中表现出“功利主义取向”“文化认同取向”“人际关系取向”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考虑到个人、组织、社会三重因素的交互影响,本书引入了“复杂人”假设,来进一步解释地方高校教师流动过程中的权变行为。基于人本理论逻辑,利益机制、组织认同、人情法则则构成地方高校教师流动价值取向的人本实践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