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与流动共生 与时代共振
在线阅读 收藏

人类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悖论关系。一方面,他是被抛掷到这个世界中来的,当他来到这个世界、睁开眼看世界时,这个世界的现状不是他自己选择或建造的,他并不拥有眼前的世界;另一方面,他又是注定要继承这个世界的,他无法选择世界的样子并只能按照这个世界为他设定的模式和道路开启自己的人生。这个关系告诉我们,想要接掌世界,“新来者”就必须先习得这个世界的基本知识以及“融入”这个世界之中——这就是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有多种方式,当人采取“现代化”方式完成“社会化”时,这一方式由于带来生产力巨大提升,以及对一些特定价值观的尊重和推崇,很快扩张开来,成为全世界争相效仿的对象。自工业化以来,西方率先形成的现代化浪潮虽然并不代表历史的进步,却是一种单向度不可逆的发展趋势。现代化并没有增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自然界的生存能力,或者使人的社会化过程更加文明,但一旦按照现代化的轨迹发展,人类与整个世界的关系将很可能走向共同的归宿。比如现代化带来的城市化和市场化就自然会产生种种权利要求,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后就不可能再回到男尊女卑的时代,一个群体萌生了集体记忆就很难再抹去历史痕迹……加之信息技术导致的全球化和网络化,更加放大了这种权利诉求。面对现代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必须要产生与之相应的家庭关系、组织结构、族群政治和权利意识等。

同时,现代化赋予以物质财富为导向的工具理性一个正面的价值。如果对这一价值不加以控制,整个社会将唯利是图,甚至礼崩乐坏。但如果对这一价值所代表的种种欲望控制过强,经济将缺乏活力,社会将走向封闭。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现代化进程正是在这一“收”一“放”的推拉过程中急速展开的。

如果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青年发展的关键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流动”。流动是液体和气体的特性,与固体强调空间维度不同,液体和气体强调时间上的延续。固体会在障碍面前止步不前,而液体和气体则会绕过或溶解障碍之物。因此,流动是连续的存在,具有时间上的延展性和传承性。而且流动是变化的,时刻处于过程之中,不仅周围的情境在发生变化,其自身也在发生变化。流动是双向的,它既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既可以向内,也可以向外。

中国人是不喜流动的,中国传统话语中和“安”有关的表述都说明了这一点——安居乐业、安身立命、安贫乐道。而流动则意味着动荡、痛苦、不确定和无尽的思念。在中国历史上,流动人口常被冠以“流民”“游民”的不雅称呼。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青年人口的流动形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北漂、“蚁族”、“洄游”等众多社会现象,这是在960万平方公里范围展开的空间位移。还有一些流动,我们看不见,但它与看得见的人口流动相互呼应、彼此嵌入,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青年图景。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