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分析框架,必然不会与现实社会严丝合缝,尤其是这一分析框架并不是专门针对中国社会所创的,而是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对于其在中国研究中的适用性和恰切性需要保持谨慎态度。事实上,通过对“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之下的中国社会组织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范式可能存在明显的理论缺陷。在当下中国,社会组织作为独立、自主的第三部门仍然只是一种理想图景,国家的主导作用依然明显。因此,我们要在本土化社会学研究视角下进行社会组织的研究。
丁惠平: 丁惠平 江苏海安人,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和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社会学和理论社会学;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学习与探索》、《学术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社会学评论》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支持型社会组织与政府互动机制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公共危机治理中社会组织动员机制研究”;2019年获“江苏社科优青”称号,2022年入选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