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执行是预算过程的核心环节。在应然层面,预算执行中,预算调整是无可厚非的,但应谨慎规范。由于预算对环境的高度开放性和信息收集的不完整性与滞后性,受外部环境、管理需求、政策制定等的影响,执行中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很大可能存在非常规预算调整。但是,预算一经人大审议批准,就拥有法律效力,具有严肃性、规范性和约束性。面对执行刚性与调整弹性的二元对峙,规范化的预算调整是关键。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预算调整才是规范的呢?首先,要具有正当性,调整的原因是重要的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具有可控性,调整的次数、调整的程序要受到限制。最后,应是适度的,调整的幅度和规模要与政策目标、政策过程相适应。实然的预算调整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现实中,中国地方政府预算调整经常发生,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人大通过的预算时过于随意,在预算调整上常“先斩后奏”,将已经执行完的汇总预算调整方案提交人大常委会审批。另外,以财政超收超支、地方政府债务等现象为诱因的预算调整现象普遍存在。本文力图解释的问题是,地方人大为什么难以实质性监督同级政府的预算调整,以及如何加强地方人大对预算调整的审查监督,维护预算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