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们为什么需要交响乐?我的主管领导曾经问我,中国的交响乐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交响乐?我完全是站在艺术规律的角度讲,乐观一点30年,悲观一点50年。交响乐为什么需要它?这个问题很重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实力最后的抗争是文化,文化交流应该是对等的,但是实质上在10年、20年前我们与别人的交流都是不对等的。比如柏林爱乐乐团到中国来访问,必须他们自己掏钱。那时我们讲,你们爱来不来,中国是一个古老民族,具有5000年文化,你们感兴趣就来吧,来就自己掏钱。而别人邀请我们去演出,我们就说我们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文化是世界一流,你们想要了解吗?想要就你们出钱。这是不对的。中国现在在世界上的形象高大得不得了,西方灾难越多,我们的形象就越高大。
第二,我们现在有钱了,国际地位提高了,但实质上最终被别人承认的是文化。
举例来说,德国有一个文化机构叫作歌德语言学院。说起来它是个语言学院,好像是学习语言的,其实不是。德国政府每年给它一大笔钱,在世界各地主要的大城市都有他们的分支机构,在那里办学,搞文化交流。他们想办法把德国的文化介绍到世界各地去,都是他们自己掏钱。从商业运作的角度讲,德国人难道傻吗?德国人非要推广文化干什么?就是让别人认同他们的文化,继而就会认同他们的经济,购买他们的产品。那些外国商家都不是傻子。我是全国政协委员,在上一届的政协会议中,领导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有钱没有灵魂,这个日子怎么过?
前不久,我们代表中国和美国肯尼迪歌剧中心联合搞一个“中国文化年”,全部是我们国家出钱。肯尼迪艺术中心在两年前场地就全部订满了。他们很友好,但是我们有紧迫感,领导觉得一定要为中国文化的推广做一点事情,在美国要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去了500人左右,规模很大。我指挥开幕式,指挥的是美国歌剧院的交响乐团,与中国、美国的音乐家一起在台上演出。他们说我们唯一给你的机会就是我们华盛顿国家歌剧院本来有一场音乐会,你们可以联合演出。我们说好。本来这场音乐会是商业运作,要卖票的。因为我们主动要加入,他们说可以,你拿钱吧!这很贵,我们给他们的钱足够让我们国内的交响乐团办十场音乐会!但是没办法,给了他们100万元。就是说这一场音乐会,只不过因为我们要与他们一起联合演出,我们就要付钱。为了能够打响,能够让外国人更了解中国,出这个钱是值得的,我国显得很有气派。从这个角度讲,交响乐就是国家、民族文化重要的窗口。我们说深圳是世界一流的城市,国际化的大都市,这里的高楼国外有,大运会国外早就办了,关键是人家有交响乐、歌剧、芭蕾舞,这些我们有没有?我们必须要有了这些,才能真正谈得上与国际接轨,因为这三样东西都是每个国家、每个重要城市的文化标志。
中国现在不缺钱,中国不缺硬件,全国各地已经在建和建成的音乐厅如雨后春笋一般,多得不得了。比如嘉兴也搞了一个音乐厅,那里连一支文工团都没有,更不要说交响乐团了。他们拿这个音乐厅做什么呢?开会,演舞蹈,演杂技。好端端的地板都跳坏了!因为不演出的话,每天的维护费用可能就是一两万元,必须要维持它正常的运作。
我觉得大家要去一下国家大剧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集文化之大成的一个建筑,它的红火的程度外国人都望尘莫及,因为现在外国经济正好处于低谷,由于金融危机,都在削减开支,而我们的国家大剧院做得非常好。它的演出密度、质量都很高。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艺术教育程度很高、很频繁,也很丰富,有很多的艺术展览。
深圳交响乐团虽然也请了好指挥,肯花钱,有好乐器,有好的音乐厅,我们的演奏水平也不错。可是如果台下坐的观众比台上的人还少,比如台上有90个人,台下如果坐50个人,大家不知道音乐家在台上心里那种凄凉的程度!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国外演出,台下坐得满满的观众,演出结束,观众全体起立,为我们鼓掌。所以我们现在不缺别的,就缺听众,所以我觉得市民文化大讲堂做得很好,而且现在听众越来越多。所以我觉得音乐是生活中必要的东西。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有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