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至1966年间的“十七年”时期,东北工业小说以其创作实绩,成为当代东北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重镇。此间,草明以在镜泊湖水电站和鞍钢工作与生活的经验,创作了中篇小说《原动力》(1949)、长篇小说《火车头》(1950)和《乘风破浪》(1959),以及短篇小说《婚事》(1949)、《诞生》(1954)、《在祖国的土地上》(1955)、《迎春曲》(1958)、《姑娘的心事》(1960)、《“姑奶奶”》(1959)、《爱情》(1955)等。艾芜以在鞍钢的生活体验创作了长篇小说《百炼成钢》(1957)以及短篇小说《新的家》(1953)、《夜归》(1954)、《输血》(1954)、《雨》(1957)、《春天的风》(1957)等。1964年,艾芜随作家慰问团赴大庆参观,回京后相继创作了短篇小说《采油树下》(1964)、《灰尘》(1964)、《车菊英》(1964)、《衬衣》(1964)等,反映了大庆油田工人的生产建设生活。萧军结合在抚顺矿务局的生活,创作了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1952)。曾在鞍钢、本钢担任领导的舒群,此间也创作了长篇小说《这一代人》(1957)、短篇小说《在厂史以外》(1962)。白朗创作了中篇小说《为了幸福的明天》(1951)以及短篇小说《伟大的友谊》(1950)、《少织了一朵大红花》(1962),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工业人的多种精神风貌。
东北解放区时期雷加曾经创作过反映当时工人身份地位变化的短篇小说《鳝鱼》(1946)。50年代又先后创作了以工业生活为背景的中篇小说《我们的节日》(1952)、长篇小说《潜力》三部曲[《春天来到了鸭绿江》(1954)、《站在最前列》(1956)、《蓝色的青林》(1958)]和短篇小说《青春的召唤》(1954)等。罗丹创作有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鞍钢和鞍钢工人命运的长篇小说《风雨的黎明》(1959)、短篇小说《关于吉庆喜的一篇记载》(1959)等。高士心的长篇小说《长白山绵绵山岭》(1956)反映了林业工人的生产建设生活。李云德在工业小说方面耕耘较多,创作有短篇小说集《生活第一课》(1956)、《林中火光》(1958),中篇小说《鹰之歌》(1963)、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第一部(1965)等。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政策失误和国际环境的恶化,国民经济陷入困难。程树榛的长篇小说《钢铁巨人》(1966)反映了这一时期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发展现代工业的历史业绩。其他一些比较优秀的工业小说,短篇小说有韶华的《渴》(1957)、张天民的《路考》(1962)、于敏的《老杜和助手》(1957)和《头一天》(1959)、谢挺宇的《验收员》(1954)、朱赞平的《炉匠老大》(1961)、陈淼的《他们三个》(1956)、赵克胜的《没人主持的会》(1959)、潘洪玉的《纪长林》(1960)等;比较优秀的短篇小说集有白晓的《情深谊长》(1957)、徐光夫的《炉火纯青》(1960);郭先红、韩统良和吕中山三位作家在五六十年代的短篇创作在当时也较受关注,到1980年合集出版为《新芽》。
然而,“十七年”间如此厚重的东北工业小说创作实绩,学术界却未能给予应有的关注,研究成果寥寥。系统性梳理、学理性解读“十七年”东北工业小说,是当下我们应当肩负的重任;本文谨就十七年东北工业小说的自我解构展开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