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在其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向人民奉献了数百万字的作品,且以卓著的小说成就蜚声文坛。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造诣极深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甚丰,仅从1926至1966年间写的诗,就计有《黄花吟草》《梦回吟草》《故诗拾遗录》《囚庭吟草》《陶然吟草》《悸余吟草》等十卷,总名为《五十年故诗余存录》,收录了诗人诗作近八百首。萧军五十年来运用各种不同的诗歌艺术形式写作的这些大量的诗作,真实抒发了作者的情绪,从一个侧面显示了那个历史时期的面貌,鲜明地记录了萧军从社会底层冲杀出来、从一名赳赳武夫成长为矢志为人民的翻身和自由而斗争的战士和作家的历程,展示了一个革命者顽强不屈的思想性格和忠于祖国与人民的赤诚心灵。
萧军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生涯是在1932年。在此之前,萧军于1929年在《盛京日报》上发表了小说处女作《懦》。但是,如果考察他的诗歌,我们会发现,早在20年代中期,萧军就开始写作诗歌了。确切地说,萧军的文学创作是从诗歌开始的。而萧军的诗歌创作,又是以旧体诗的写作为发端的。他曾一再宣称自己写诗是以“自慰自娱”为目的,并且说:“写小说是给别人看的,写古体诗是给自己看的。”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萧军的旧体诗更真实地展现了他的思想发展的历程。探讨萧军早期(1926~1932)的旧体诗,对于这一时期的萧军思想的研究,乃至整个萧军思想和创作道路的研究,是颇为有益的。
在分析萧军诗作之前,探索其创作诗歌的渊源,是十分必要的。萧军出生于辽西农村一个穷困的农民家庭,自幼喜欢中国的武术,醉心于“武学”。他曾说:“在我十八岁以前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文学’,什么叫‘作家’。”当然,这绝非说文学与童年的萧军无缘,只是说,萧军对文学并不是有意识地在学,而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受着文学艺术的教育与培养,在这个时期,萧军从事诗歌创作,主要受到了两个方面的影响。
其一,民间说唱艺术的熏陶。萧军有一个会唱鼓词的叔叔,幼年的萧军经常听他说唱秦琼、程咬金、罗成以及瓦岗寨聚义反隋炀帝的故事。他的五姑母擅唱皮影,能整部背唱《双错婚》《樊梨花三下寒江》《阴魂阵》等等。萧军在后来的文章中深情地回忆道:“每当冬天长夜时,四叔父和五姑母围坐在一盏小油灯旁边,孩子们就趴在火炕上,或由四叔唱鼓词儿,或由五姑母一面做针线,一面唱起皮影戏的唱词来,声调儿全是仿效影戏里的各个角色的声调,生、旦、净、末、丑的声调表情也各有区别。”“它对于我后来学习各项韵文在音节上是很有帮助的。”
其二,对于古典诗词的喜爱和诗词格律的掌握。1926年,正在吉林当骑兵而后又被选拔为文书见习上士的萧军,阅读了大量的古典诗歌启蒙读物,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等,并背诵其中的许多篇章,这就更加深厚了他的文学基础,使他的诗歌艺术修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这个时期他与同一连队的上士罗炳然成为好朋友。罗出身于书香门第,又是师范毕业生,热情地教萧军作诗的技巧,讲授《古唐诗合解》《诗韵合璧》《幼学琼林》等书,并指导萧军进行旧体诗的写作实践。萧军当时非常用功,集中力量“学作古体诗,背诵古诗,读古文,学习与作古体诗有关的各项参考文献”。他的学习达到了“迷恋”的程度,竟至“无日无夜地读了背,背了读,读了想,想了问”,这对萧军提高自己的诗歌素养起了很好的作用,恰如作者所总结的:“对于古典诗词文章之类还能够有所理解,而且尚且偶一为之,这多半是五十年前当兵时期打下的一点基础。”
萧军在1932年以前创作的旧体诗作品主要有《订交诗》《立秋有感》《游龙潭山》《过松花江》《待渡》《初访》《再访故居》《雪中舞剑》《吊残霞》《柬友·并叙》(二首)《别小玲珑之墓》(五首)等,篇什虽然不多,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亦不够,但却充满了个性。
通过对秀丽多姿的东北风光的描绘和歌唱,抒发诗人对祖国和故乡的无限深情,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烈向往和金子般的纯真美好的心灵,这是萧军早期旧体诗的重要特色。《游龙潭山》一诗,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北国秋色。在首二句中,诗人把饱满的情感蕴含在平淡的画面中,着意渲染了龙潭山的幽静和清旷:树叶纷纷凋落,空荡的龙潭山一片寂静,人迹稀少,百鸟低吟。接下来,诗人笔锋陡然一转:“一声长啸里,风送白云飞。”寥寥数语,写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富有生气,无意中创出新境。在后两句中,诗人恰到好处地调动了音响和景色予以巧妙安排和精心组织。本来白云飞动乃是秋风所使然,然而,作者却将其置于“长啸”声中,这就使得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气韵生动,且有立体感。清人徐增说:“花开草长,鸟语虫声,皆天地间真诗。”
轻舟横小渡,波映晚霞红;
树锁烟岚翠,秋风送短篷。
诗人在江上泛舟,色彩明丽的山水图画宛若流云,在眼前铺开:平静的水面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照出天边那美丽的晚霞,一片鲜红,在漫漫青翠的树丛中,腾绕着浓烈如烟的水蒸气,阵阵秋风吹动着短篷。这是一首以色彩取胜的小诗。诗人写了碧波、晚霞、翠枝、烟岚等等,把秋天黄昏的景色勾画得五彩缤纷,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萧军早期咏唱祖国美好河山的诗作,都是以秋天为背景的。自古以来,写秋之作可谓汗牛充栋,大多流露出一种悲凉、伤感的情调,或怨或悲或恨,弥漫其间。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堪称是古典诗词中悲秋的上乘之句。萧军的诗虽然也多描绘秋天的景色,且或多或少地呈露出哀愁和孤寂的心绪,然而,作为主导倾向表现的却是一种向上的积极情感和喜悦之情,使人从中获得大自然美的情趣,是别具一格的清新之作。
萧军早期旧体诗作的又一特色,是通过对往日生活的追忆,抒发诗人怅惘的感情,表达对远方朋友深深的眷恋和怀念。1927年秋季,正在吉林当兵的萧军与刚刚来到这里演出的十九岁的京剧女艺人琴晓舫相识,彼此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不久,琴离开吉林他去,萧军感到若有所失,写下了《初访》《再访故居》《雪中舞剑》《吊残霞》等四首诗,细腻委婉地展露了自己的感情世界。
诗人把美好的记忆诉诸形象,转达给读者。他永远忘不了初访时女艺人那“殷红浅碧故衣裳”的装束;更沉醉于“并立闲阶敛玉楼,爱郎合雪斗吴钩”的无限惬意之中。然而,曾几何时,凤去楼空,诗人十分愁怅,感到“于今屈指从头计,除却白云总是愁”。诗人的这种愁苦的心境,在《再访故居》中表达得更为细腻、生动:
一寸眉心一寸灰,零落红院几低徊;
长春花下双飞蝶,识否刘郎今又回。
所思念的人远走他乡,诗人心境陡灰,在其曾经居住过的零落红院内低首沉思,徘徊不已。然而,作者没有去反复地渲染自己对女艺人的思念。接下去,诗人以问话的形式,驰骋浪漫主义的想象,询问那花下一对飞舞的蝴蝶:可曾认识再度回来的刘郎?刘郎有典,此处是萧军的自称。诗人通过对飞蝶的询问,十分微妙地表达了自己内心强烈的思念之情。诗人在抒发这种感情时,笔力细腻、自然、委婉,艺术上是颇现功力的。然而,这类作品中又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了诗人思想上的另一种倾向——名士气。《吊残霞》是较具代表性的一首:
生成薄命踏天涯,薄命人逢薄命花!
搔首芳踪何处是?松花江首吊残霞。
诗人在后来的回忆中,也毫不隐讳地指责了自己青年时代的“醉酒狂歌虚度日”的那种名士生活。鲁迅先生谈到萧军的旧体诗时,赞叹之余,也批评了它有“名士气”。萧军青年时期的这一段诗酒生涯,究其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萧军自幼饱尝了世态炎凉,又目睹了那个充满着“荒淫无耻,腐化与堕落”
萧军毕竟是生活的强者,他并没一味地忽视和逃避现实。他刚刚踏入社会,便以自己的诗歌抒发对生活的感受,努力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真实地向人们展示青年萧军的人生哲学,这是萧军早期诗歌的又一特色。
诗人在吉林与方未艾相识结为朋友时,写下了这样一首订交诗:
男儿处世要天真,莫做登台傀儡人!
疑友莫交交莫弃,相怜不过慰风尘。
此诗作于1925年,大约是我们可以见到的萧军较早的诗作。诗的首两句,表明了诗人对生活的严肃认真和执著追求,对尔虞我诈的虚伪社会给予有力否定,表达了作者乐观处世、憧憬未来的情愫,同时也是诗人不听凭黑暗势力的摆布,力主发展个性,独立自主的精神的写照。后两句则是诉说在生活道路上要交结志同道合的知音,患难与共的良友,富有哲理意味。而他的另一首早期旧体诗,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对民众的严肃态度。他慨叹社会和生活对自己的不公:“读书击剑两无成,空把韶华误请缨。”但是,诗人更加向往的却是“但得能为天下雨”,洒向人间,把自己的生命之水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当然,萧军在诗歌中努力探索人生的特点,此时只初露端倪,而在其后期诗歌中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诗人的咏物诗《老钟》,为我们塑造了“老钟”的形象:它凌踞于古寺之上,历尽沧桑风雨,始终如一地为人们报时,尽管它“不叩不鸣”,默默无闻,然而在诗人看来,却“应是无声胜有声”。鲁迅先生说:“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一啸群山百兽惊,苍茫独步月朦胧;
饥寒历尽雄心老,未许人前摇尾生!
这首题画诗,再现了独步于苍茫朦胧的月色下的猛虎,一声长啸百兽皆惊的场景。其虽然是对静态的画面的绘写,然而却是静中有动,栩栩如生。后两句既是对猛虎的描写和歌颂,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尽管“饥寒历尽”,却绝不“人前摇尾生”。我们从诗中可以强烈地感受诗人那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思想风貌。
从以上对萧军几首不同时期诗作的探讨,可以清晰地窥见诗人的人生哲学的萌芽、发展和形成。它真实而确切地表达了萧军后来所一再阐发的其“求得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独立,人民的自由和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建立”的人生目的。
萧军早期诗作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被侮辱和被损害者寄以无限的同情,向黑暗社会发出反抗的呐喊。
1927年秋天,客居吉林的萧军写下了《别小玲珑之墓》(五首)。侯小玲珑名玉英,原籍江苏丹徒,“因家贫,迫而卖身为妓以养母”,死时年仅十四岁,葬在“吉林城北山之巅,乱坟葬中”。对这位饱尝世态炎凉和皮肉之苦的薄命人,萧军尽管素未谋面,但心中却充满了同情。他“常至墓畔低徊自遣”,离吉临行前,成诗数章,以寄托自己的情怀。诗人描绘了荒坟周围“萧疏残叶遍山坡”“寒蜇草底咽秋河”“松江秋冷暮色苍”的荒凉、凄苍的景色,用以表达自己悲凉的心境。尽管“碧落黄泉两渺茫”但是诗人还是那样关切地询问:“焚钟敲得幽魂碎,翠袖单寒怎耐凉?”诗人童年的身世,与小玲珑极为相似,他写道:“儿郎无母卿无父,半是怜君半自怜”一个“谪落尘寰二十年”未曾“铁泪向人弹”的男子汉,也洒下了一掬同情的泪水。
诗人一方面对下层妇女表示真切的同情,一方面又对压迫和凌辱善良人们的黑暗势力满怀愤怒与反抗的情绪。1927年中秋节,诗人与朋友王宜之在旷观亭喝酒赏月,两个人合吟了一首诗:
莫邪光寒白玉杯,鹰瞵鹗视几千回。
江山四壁罗图画,大地荆榛待我开。
其中二、四句为萧军所作。前面谈到,这个时期正在军队从戎的萧军,曾一度沉醉于诗酒之中。但是,萧军不是那种卿卿我我、醉生梦死的有闲之徒。“大地荆榛待我开”一句,是他对昏日黑天、豺狼遍地的旧中国的清醒认识,又为我们展示了血气方刚的萧军立志铲除人间不平、为民族辟出一条通向自由之路的壮志和情怀。尽管萧军当时的这种开辟荆榛的思想还是很朦胧的,缺乏明确的阶级意识,并夹杂着诗人尚未排解的苦闷情绪。但是,这诗句确是雄浑有力,气概非凡,真实地再现了青年萧军的献身精神和爱国热忱。写于1930年春的《柬友·并叙》(二首之一)更是萧军对黑暗社会悲愤的控诉和遒劲的战叫。诗人回顾了自己“三年俯仰悲戎马,十载遭逢半虎狼”的奴隶生活,情不自禁地呼喊:“任是苍天终聩聩,何关宇宙永茫茫”,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但是,诗人并没有滞步于“可堪往事误昂藏”的慨叹中,而是笔锋一转,疾声问道:“男儿自有洪崖臂,怎肯蛾眉斗画长。”“洪崖”是神话传说中开辟天地的仙人。鲁迅《报载患脑炎戏作》有诗句云:“横眉岂夺蛾眉治,不料仍违众女心。”这里的“蛾眉”是指趋炎献媚的无耻之徒。诗人恰当地运用典故,放声高歌,坚决地宣称:自有改天换地的力臂,绝不去做向黑暗势力取宠的勾当,真是宏宏大志,气吞山河,表现了诗人秉持的“雄心走大荒”的可贵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