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论语》在东亚的接受与影响——以韩、日地区为主
在线阅读 收藏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所以它是了解孔子与儒家思想的最珍贵的资料,因此自古以来与别的著作相比就更被广泛地阅读,且受到了重视。西汉时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迄今为止较为有名的注疏有郑玄的《论语注》、何晏的《论语集解》及朱熹的《论语集注》。《论语》于3世纪中叶之前传入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时期则为稍迟的3世纪末4世纪初。朱熹的《论语集注》于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学者传入韩国的高丽,传入日本的时期则是13世纪末的镰仓时代,由僧侣传入。16世纪以后有学术上的收获,如李滉的《论语释义》,提出了《论语》注释的基准,成为了后世的典范。17世纪后期朴世堂的《思辨录》是脱离朱子经典的解释,茶山丁若镛的《论语古今注》是超过以朱子学为主导的作风、《论语》注释的集大成者。江户时代(1603~1867)是儒学的兴旺期,江户初林道春创始“道春点”,著有《四书训点本》。古义派伊藤仁斋的《论语古义》与荻生徂徕的《论语征》是反朱子的解释。如果说现代韩国的《论语》研究主要追随朝鲜时代朱子学的解释,通过学问寻找意义,那么日本的研究则更为开放,更追求实用性,主要利用文献学方法及历史学方法进行研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