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以来,工业结构调整一直是辽宁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时至今日,调整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结构矛盾仍很突出。一方面,辽宁工业增长速度放慢,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1952~1978年,辽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4%,1978~1993年则为10.9%;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利税由20世纪80年代的20元变为90年代的不足10元。另一方面,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与资源优势相关的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仍在上升,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产业比重下降,工业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附性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与1985年相比,1994年按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计算的贡献率增加的行业主要是与资源优势相关的原材料采掘和加工业,增加幅度最大的几个行业分别为金属冶炼业(5.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4个百分点)、石油加工业(1.5个百分点)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个百分点),贡献率减少幅度最大的行业主要有纺织业(-4.4个百分点)、化学工业(-2.8个百分点)、机械工业(-2个百分点)、造纸及纸制品业(-1.5个百分点)。
李向平: 1950年12月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77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从1980年至今一直在辽宁社会科学院从事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经济问题研究,重点研究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曾先后担任辽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党组成员、研究员。两次被评为辽宁省优秀专家,评为省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兼任全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辽宁省财政学会副会长,辽宁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国家发改委“十一五”东北规划编写专家组成员,辽宁省发改委“十一五”规划编委会副主任。30余年来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公开发表和被省级以上决策部门采用研究成果200余篇(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和国家规划研究课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十一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阶段目标和主要政策”等八项,与国外学者共同主持完成国际合作课题“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展望”等四项,主持辽宁省委、省政府和省科委课题“组建辽宁支柱产业七大集团综合方案研究”、“辽宁省‘十一五’规划战略总体思路研究”等50余项。其中,《辽宁省“十一五”规划战略总体思路研究》等2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1~2等政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