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对新兴市场经济体逐一分析后,作者预计这些国家将很快重返高速增长。
全球都在瞩目发达国家的一蹶不振,但对除中国以外的新兴经济体却少有人问津。尽管这些国家在金融危机中深受牵连,但自危机爆发以来,它们一直都是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它们能否走出阴影并重振昔日雄风?一个重要课题是,必须在遭受外需重创的现状下找到足够的总需求以支撑经济稳步增长。
欧洲是许多新兴经济体的主要出口地,更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市场。而中国又是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重要市场。欧洲危机的涟漪因而迅速地拖累了亚洲和其他地区的新兴经济体。而日本方面,贸易部门遭到中国经济放缓的打击,不可贸易部门又难以成为增长引擎,再加上中日钓鱼岛领土争端的阴影,前景同样不容乐观。
政治家们现在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全球经济到底将在多大程度上和多长时期内放缓,以及如何制定应对政策以减弱影响程度、缩短影响期限。贸易融资是难题之一。欧洲的银行系统原本提供贸易融资的大部分资金。但危机爆发以来,银行系统由于主权债务危机和不动产信贷损失等冲击而节节撤退。现在的情况是,即使有贸易融资的需求,银行系统也鲜有供给。这一问题在亚洲地区尤其严重。
特别地,尽管中国的可贸易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发达国家,但政府现在情愿接受一个较低的经济增长率,也不愿实施扭曲性的刺激政策。由于担心资产泡沫重新抬头,估计中国不会像2008年以后那样,推出大规模的宽松政策。公共投资项目或许还会上马,但政府更主要的精力将集中在增加家庭收入、鼓励居民消费和完善社保体系。这些都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方面。系统性的重大改革恐怕要等到领导人平稳过渡之后才会实施。但要实现未来5年宏伟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国必须尽快推动市场化改革。
另一些经济体的增长现状则颇为喜人。印度尼西亚不断加强的企业和居民信心推动投资在GDP中的占比升至33%,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巴西经济现在看来已开始复苏,并呈现包容性增长: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同时失业率也在下降。其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投资率从18%提升至25%,以维系高速增长和经济多元化。土耳其、墨西哥等其他系统性大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样开始上升。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基本面也同样良好,增速持续提高,经济不断多元化,投资信心继续增强。
印度经济的前景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由于外需走弱、投资者丧失信心和改革停滞等原因,增速迅速从高位下滑。不过政府近期的纠正性政策或能扭转这一趋势。主要问题集中在印度议会是会通过关键性立法,还是会继续陷在党派分立、谣言滋生的内讧和瘫痪之中?
将上述宏观图景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增长、中产阶级兴起、贸易和投资扩大、双边及区域内自由贸易拓展等普遍趋势结合来看,预计这些国家将很快重返高速增长,并维持1~2年。
该图景中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欧洲、美国和中国等系统性重要的国家。发达经济体造成的额外需求冲击和中国领导人换届可能面临的不稳定性都会破坏新兴经济体的复苏。不过,尽管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黯淡,但这些国家的风险都在下降。
总的来说,过去世界经济格局中多元化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还将持续。虽然发达经济体还将委靡不振,但新兴经济体仍将继续扮演世界经济的引擎。
本文原题名为“Emerging-Market Resilience”。本文作者是外交关系协会的特别访问研究员。本文于2012年10月12日刊于外交关系协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