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
在线阅读 收藏

导读

本文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管制的关系。作者认为目前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并未给中国带来太大的金融风险,尽管人民币国际化最终要求资本管制的放松,但中国并不会快速推进这一进程。

中国关于金融一体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经济仍不稳定,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进入世界金融市场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艰巨任务。中国的货币当局迄今仍在谨慎地应对这一挑战,同时正在寻求全面的人民币国际化。这个目标已经逐步推进,同时也需要做出一些新的实验性金融安排。

在中期内实现资本可兑换的目标预计可以在2011~2015年第12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然而,中国当局在这一时间表之前就已经对促进金融开放表示了极大的兴趣。针对外国和国内投资者的合理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相继实施,降低了中国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的限制。同时,中国跨境资本流动更加自由,私人和官方金融实体被允许进入人民币银行间债券市场,在香港,个人账户之间的资金划拨也成为可能。

问题是,这些发展是否给中国的资本管制体制带来挑战?

与欧洲美元市场的比较可以在这方面提供帮助。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直到60年代及其之后,美国货币当局也曾为海外金融机构的美元存款快速上升感到不安。多数官员认为央行已成为“市场上的囚徒”,主要是因为欧洲美元市场(以及其他外国货币存款市场)的快速发展严重削弱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力量。

中国政府未来是否会面临同样的风险?答案是否定的。例如,根据最近的预测,2010~2020年人民币离岸市场存款规模占内地存款的比例将会比1963~1973年欧洲美元存款占美元存款的比例小得多。因此,香港离岸市场潜在的不稳定性将会比20世纪60年代欧洲美元市场小得多。

应当指出的是,20世纪60年代欧洲美元市场受到的管制程度远没有今天中国政府对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管制严格。例如,香港银行可以向客户提供离岸人民币信贷,但是严格的储备限制却使信贷规模受到限制,香港银行对于人民币存款的利息支付设定也受制于与内地的协议。换句话说,欧洲美元仍然是美元,但是人民币(CNY)和离岸人民币(CNH)却不尽相同。

最近几年中国的资本管制仍较严格。中国当局试图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维持资本管制,尽管追求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汇率有更大的弹性以及资本管制的进一步放松。然而,中国似乎意识到如果允许银行持有大规模的外币暴露头寸将会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可兑换需要一系列的铺垫,包括建立一个稳健的金融体系,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水平稳步提高,还应有一个运作良好的法律、监督、管理和危机管理框架体系,以及与此相连的深化的金融市场。当然,一个完全灵活的汇率制度也是基本前提。

最近一个由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撰写的报告指出,很多欧洲国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近20年才完成完全的资本自由化,因此为安全过渡到一个更加开放和高效的金融和汇率体系,这需要谨慎的态度。

资本管制迄今已保护中国免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过去4年金融风暴的冲击。但是这也限制了中国储户对于金融资产的选择范围,由于选择范围有限,他们不得不把资金投资到房地产市场。因此,资本管制也可能会对人民币国际化造成损害,因为外国公司没有动力去持有一个不能在原籍国进行投资的货币。

有趣的是,最近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资本账户会尽快开放。研究指出,如果中国仍等待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条件成熟,那么资本账户开放的合适时间永远不会来临;过分强调先决条件,容易使渐进模式异化为消极、静止的模式,从而延误改革的时机。根据报告,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与其前提条件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然而,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时间表,现在来看不可能很快进入中国决策者的优先事项安排中,这样的步骤将是不明智的。从目前来看,如果这一进程加快,不良贷款和不良资产规模上升所产生的风险将会非常高。

毫无疑问,人民币日益提升的国际化水平将会在长期对中国产生积极影响。中国的资产与贸易交易越来越多地使用人民币作为标记货币,将会降低美元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于国内经济稳定性的影响。然而,如果过快推进引起成本和潜在风险超过收益,则应引起注意。

本文原名为“The Challenges of 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作者Juan Carlos Martinez Oliva为意大利银行经济研究与国际关系部首席处长。本文于2012年3月20日发表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网站。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