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图表索引
在线阅读 收藏

图2-1 高位压力下的低碳治理的基本逻辑

图2-2 低碳治理体系的支撑要素

图2-3 属地化管理下的部门动员模式

图2-4 “十一五”以来中央财政用于节能相关领域的投入趋势

图2-5 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低碳投融资体系

图2-6 中国历年能源效率变化及分解项变化率

图2-7 经济低碳化的属地化管理体制的内生约束

图2-8 经济下行周期中的各地区单位GDP能耗变化趋势

图2-9 “十一五”时期各地区节能完成情况

图2-10 内蒙古“十一五”时期各盟市节能指标分解一览

图2-11 中国GDP增长率与单位GDP能耗降低幅度

图2-12 节能财政投入的顺周期性

图3-1 1980~2010年中国历次五年规划中能耗强度的变化

图3-2 节能目标责任制的内涵

图3-3 节能目标责任制确立和实施的三个阶段

图3-4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图3-5 中国节能管理体系的历史演变

图4-1 单位GDP能耗考核程序

图4-2 干部主管部门对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结果的运用

图4-3 对纳入节能目标责任体系企业的奖惩

图5-1 1996~2011年中国能耗强度下降率

图5-2 山东省济南市范围内各级财政节能专项资金投入情况

图6-1 节能压力的传递体系

图6-2 目标责任制对企业节能行动的影响路径

图7-1 “十一五”能效投资规模及占能源供应投资的百分比

图7-2 “十一五”能效投资全景

图7-3 能效投资的投入领域

图8-1 中央财政资金投入

图8-2 以奖代补机制实施流程

图8-3 CHUEE项目的风险分担机制

图8-4 融资租赁与合同能源管理结合的模式

图10-1a 2011年中国电源装机构成

图10-1b 2011年中国发电量构成

图10-2 2008~2011年中国电源投资构成

图10-3 中国可再生能源融资情况

图10-4 201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构成

图10-5a 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各类开发商占比

图10-5b 中国风电2011年装机容量各类开发商占比

图10-6a 中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各类开发商占比

图10-6b 中国光伏发电2011年装机容量各类开发商占比

图10-7a 累计装机容量前10名风电开发商

图10-7b 累计装机容量前10名光伏发电开发商

图11-1 2000~2011年中国风电装机情况

图11-2 风电发展不同阶段政府的引导机制

图11-3 风电融资模型

图11-4 2002~2008年中国政府对风电电费补贴额的变化

图11-5 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的建立

图11-6 风电融资主要参与方的动力与资源

图11-7 2000~2011年新增装机容量与内资产品所占市场份额

图12-1 2000~2011年中国光伏电池产量、新增装机容量和欧洲每年新增装机容量

图12-2 2011年光伏设备制造商市场份额

图12-3 德国光伏设备、产品制造商分布

图12-4 光伏发电融资的政策模型

图12-5 2005~2011年光伏行业企业VC/PE融资规模

图14-1 “五省八市”及全国经济情况

图14-2 “五省八市”及全国单位GDP能耗水平

图14-3 “五省八市”及全国经济发展和能耗情况

图15-1 低碳省市响应中央政府要求形成的规划体系

图15-2 试点省市设定的2015年单位GDP CO2减排目标

图15-3 试点省市设定的2020年单位GDP CO2减排目标

图17-1 我国碳交易发展技术路线图

图18-1 各试点成立领导小组的主要方式示意图

表2-1 低碳治理中的逆向选择行为

表3-1 行业节能管理机构的演变

表4-1 “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各地区节能目标

表4-2 “十一五”、“十二五”节能指标分解差异比较

表4-3 省级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计分方法

表4-4 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计分表

表4-5 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结果的运用

表5-1 1995~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指标

表5-2 全国节能监察机构汇总

表5-3 全国省级能源统计机构汇总

表5-4 地方政府在节能领域的财政奖励资金

表5-5 全国部分省级政府节能专项资金数额(2008~2010年)

表5-6 节能目标责任制下地方政府的政策创新

表5-7 北京市能源审计资金支持

表5-8 千家企业节能管理情况

表7-1 “十一五”能效投资资金计算口径

表7-2 能效投资使用方向

表7-3 节能活动的节能效果

表7-4 节能活动的投资成本

表8-1 “十一五”能效投资资金来源

表8-2 “十一五”财政资金的能效投资

表8-3 “十一五”企业能效投资

表8-4 财政资金与社会资金的比例

表9-1 “十二五”能效行动和投资需求规模

表9-2 “十二五”能效投资资金缺口

表9-3 “十二五”能效投资资金来源

表9-4 “十一五”与“十二五”节能技改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对比

表-附录1 省级节能专项资金(五年累计)

表-附录2 地市级节能专项资金(五年累计)

表-附录5 工业技术改造实现的节能能力和能效投资需求规模

表-附录6 淘汰落后产能形成的节能能力

表-附录7 节能改造增量成本计算

表10-1 2011年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资构成

表10-2 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商上市融资情况

表11-1 2009年各区域风电场内部收益率统计

表12-1 2004~2010年英利主要技术参数变化情况

表12-2 2012年9月以来颁布的扩大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有关政策

表12-3 江苏省、山东省出台的光伏上网电价

表12-4 2006~2009年科技部光伏项目支持经费统计

表12-5 光伏发电与风电融资模式的比较

表13-1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要规划目标

表13-2 “十一五”期间与“十二五”规划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投资需求预测比较

表14-1 低碳试点转型发展模式的探索

表15-1 低碳发展在各试点省市“十二五”规划中的体现

表16-1 各试点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概况

表16-2 各试点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概况

表16-3 各试点开展低碳生活宣传及动员概况

表16-4 各试点碳汇能力建设概况

表16-5 各试点低碳方案的森林覆盖率指标

表17-1 各试点省市低碳专项资金设立和使用情况

表17-2 北京、上海和广东的碳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比较

表18-1 各试点地区“十二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标

表18-2 广东省“十二五”各地级以上市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指标

表18-3 各试点低碳智库建设

表18-4 各试点国际合作方式和内容

表19-1 各试点城市低碳发展特色

表19-2 低碳试点内部低碳示范机制

表19-3 试点方案与国家规划及相关政策的低碳指标比较

表19-4 各试点“十一五”与“十二五”经济增长和节能情况比较

表19-5 两批低碳试点情况

附录表1 各试点地区能源消耗结构调整情况

附录表2 各试点地区低碳交通规划概况

附录表3 各试点地区建筑节能规划概况

附录表4 各试点地区低碳工作政策内涵创新要点汇总

附录表5 各试点省市低碳政策工具创新概况汇总

附录表6 各交易所前期主要工作

附录表7 各试点地区建立温室气体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进展

附录表8 各试点地区低碳智库建设和研究情况比较

表20-1 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

表20-2 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表20-3 1994年、2005年、2010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表20-4 森林碳汇

表20-5 分部门能源消费总量

表20-6 分部门终端二氧化碳排放量

表20-7 能源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

表20-8 能源工业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

表20-9 制造业部门分行业能源消费量

表20-10 制造业部门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

表20-11 不同类型建筑的能源消费量

表20-12 不同类型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表20-13 2005~2011年发电量

表20-14 中国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表20-15 电力行业主要能耗指标

表20-16 火力发电度电碳排放

表20-17 制造业部门内分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终端能耗

表20-18 制造业部门内分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

表20-19 制造业部门内分行业增加值(2005年不变价)

表20-20 制造业部门内的行业增加值结构(2005年不变价)

表20-21 主要制造业产品综合能耗

表20-22 分建筑类型的单位建筑能耗

表20-23 分建筑类型的单位建筑碳排放

表20-24 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面积

表20-25 不同建筑类型占总建筑面积的百分比

表20-26 不同运输方式的能源效率

表20-27 不同运输方式的客运、货运量

表20-28 不同运输方式的旅客、货物周转量

表20-29 交通运输结构

表20-30 制造业部门能源消费结构

表20-31 建筑部门能源消费结构

表20-32 交通运输部门能源消费结构

表20-33 2005~2011年用电结构

表20-34 2005~2011年电力行业装机容量

表20-35 2010年世界各地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表20-36 火电厂发电煤耗国际比较

表20-37 火电厂供电煤耗国际比较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