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工业城外景
笔者曾经问过红豆集团的很多人:国际金融危机和目前的经济困难对红豆的发展影响有多大?得到的回答几乎惊人的一致:“影响很小”,“基本上没有影响”。确实,历史数据显示: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2009年,红豆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销售收入达到223亿元,销售增长7.73%,利润增长23%。2010年,集团全年销售282亿元,同比增长26.45%;员工三次涨工资,平均涨幅达到49.6%。2011年的销售额为351亿元,相比2010年增长24.46%。
更使我们感到意外的是,2012年4月,在红豆集团总部所在地——无锡东港镇,有几个大型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在同时建设中。在红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楼、红豆集团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建年产20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项目、红豆集团自备热电厂技改工程等建设工地上,我们看到了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我们不解地询问陪同考察的红豆集团战略部部长胡永平:“红豆这些项目的投资规模有多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民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红豆这么大的投资规模,没有这种担心吗?现在经济形势这么不好,红豆为什么还在逆市大举投资呢?”
胡永平回答说:“2009年到2011年期间开工的建设项目共有9个,总投资额大约在27亿元人民币以上。”他笑着说,“这就是红豆的投资风格!‘回落期未雨绸缪,低潮期捷足先登,复苏期形成火候,高潮期抓住不放’。现在是低潮期,正是技术改造的好时机。”接着,胡永平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底,正值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市场一片风声鹤唳,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却在江苏省民营企业高层论坛上充满信心地说:“现在是民企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红豆将牢牢抓住这次机遇,坚持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道路,创新开拓,通过3年努力使企业发展再上层楼!”并随后宣布了这些项目的投资计划。当时就有记者报道周海江的演讲语惊四座,引起了议论纷纷。
是啊,周海江怎么这样大胆地逆市投资呢?带着这种疑惑,又看到红豆人对这件事的气定神闲,使笔者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个周海江还真有点不简单!未曾谋面,我们就在心里发出了这种感叹。
当金融海啸使众多企业都步履维艰之时,红豆为何能“风景这边独好”?许多红豆人告诉笔者:最为直接和关键性的因素是集团在2007年就开始推行的转型升级战略。红豆集团品牌文化部部长王竹倩告诉我们,2007年春节过后,在集团科员以上全体干部大会上,周总正式提出“三大转型”战略并作了动员。“哪三大转型?”笔者问。集团战略部的陈黎脱口而出:“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从资产经营型向产融结合型转变,从国内企业向跨国公司转变”。“看来小陈把周总的话都倒背如流了!”大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看来,这一年的故事还真是不少。
专栏:摸透市场规律:红豆的经营法则
在市场如此疲软的情况下,红豆为什么敢于大手笔投资呢?其实,这正是他们先人一步的智慧所在。“回落期未雨绸缪,低潮期捷足先登,复苏期形成火候,高潮期抓住不放”,这是红豆集团在长期实践中反复探索、总结出来的企业发展规律。
1986年,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偏紧,不少企业在产品滞销和银行贷款的双重压力下无法维继,不得不以低于原价的价格出卖设备。当时的红豆集团总裁周耀庭本着“回落期未雨绸缪”的思路,当机立断地购进一大批尚未使用的设备,建成了一条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生产流水线,一投产便迎来了1987年和1988年的市场旺销,红豆赚得盆满钵溢。这时候,不少企业又回过头来购设备、上规模,但市场却开始逐步疲软,引得一片叫苦连天。当1990年经济又进入低潮期的时候,不少企业再次压缩限产,他们哪还有资金再去投资?而周耀庭却又开始了新一轮超前投资: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成投产时恰好迎来了1991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复苏和随后的高涨期。
1996年,我国服装市场逐步走向低迷,而吃透了市场规律的周海江再次于“低潮期捷足先登”,投入巨资从德国杜克普公司引进全自动西装整烫设备和衬衫生产设备,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红豆西服厂——亚洲最大的西服生产车间
红豆集团在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频频在市场疲软时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原因就在于他们深谙:企业从经营决策到投资建设、再到产品投放市场获利有一个时间周期,这个周期存在滞后性,如果将这个周期安排与市场的经济周期相配合,就必须留出适当的提前量。这也就是说,当别的企业产品旺销时你再仓促上马,等产品投放市场的时候,市场已经开始进入回落期了,没有主见的企业往往会吃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亏。
自改革开放以来,红豆集团以超常规的速度迅猛发展,在短短的28年时间里,销售额从1983年60万元猛增到2011年的351亿元,增长了近6万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48%。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飞速发展的企业=危险企业(倒闭风险很大),但这个公式不适用于红豆集团。原因何在?这与他们摸透了上述市场规律、在宏观经济困难中看到企业新的发展机遇有很大关系,“农业社会最好的播种时节是春天,而工业社会最好的播种时机是低潮期。”周海江曾经这样说。
更重要的是,这与他们在运用市场规律时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把握有更大关系。2008年12月28日,周海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出自《孟子·公孙丑》,其主旨是强调抓住时机的重要性。‘镃基’是当时的农具,一种大锄头)。我和我父亲周耀庭都有一个直接感受,党的方针政策就是‘势’,我们把握宏观,若能吃透那些有前瞻性、全局性、导向性的方针政策,就能避免走弯路。”红豆集团2007年开始推行的转型升级战略,与胡锦涛总书记同一年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政方针并非只是巧合。
');" class="a2">收藏红豆真的不同凡响。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制造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有人称其为“中国制造业的危机”。特别是2011年以来,有关企业家“跑路”的报道不绝于耳。然而,正是在这种国内外经济形势空前困难的情况下,红豆集团的销售额却从2008年的20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51亿元,增长率69%,年均增长率达23%。你说是不是不同凡响?
根据红豆集团2011年的数据,包括服装、橡胶轮胎等在内的传统制造业占集团销售收入的89%。这些行业都是国内高度竞争性的行业,经常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之中,也是此次金融危机受冲击最严重的产业。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按照常理,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业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急剧上升,许多企业都面临倒闭或死亡。然而,红豆集团的服装业务不仅没有萎缩,反而活得更好:红豆服装业务板块的总体毛利率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12.8%提高到2011年的14.25%;红豆五大服装品牌的连锁专卖店更是逆市快速扩张,年均毛利率高达30%以上。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国内经济压力加大的不利环境下,红豆集团为什么能实现逆市高速增长?
红豆工业城外景
笔者曾经问过红豆集团的很多人:国际金融危机和目前的经济困难对红豆的发展影响有多大?得到的回答几乎惊人的一致:“影响很小”,“基本上没有影响”。确实,历史数据显示: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2009年,红豆却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销售收入达到223亿元,销售增长7.73%,利润增长23%。2010年,集团全年销售282亿元,同比增长26.45%;员工三次涨工资,平均涨幅达到49.6%。2011年的销售额为351亿元,相比2010年增长24.46%。
更使我们感到意外的是,2012年4月,在红豆集团总部所在地——无锡东港镇,有几个大型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在同时建设中。在红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楼、红豆集团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建年产20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项目、红豆集团自备热电厂技改工程等建设工地上,我们看到了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我们不解地询问陪同考察的红豆集团战略部部长胡永平:“红豆这些项目的投资规模有多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民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红豆这么大的投资规模,没有这种担心吗?现在经济形势这么不好,红豆为什么还在逆市大举投资呢?”
胡永平回答说:“2009年到2011年期间开工的建设项目共有9个,总投资额大约在27亿元人民币以上。”他笑着说,“这就是红豆的投资风格!‘回落期未雨绸缪,低潮期捷足先登,复苏期形成火候,高潮期抓住不放’。现在是低潮期,正是技术改造的好时机。”接着,胡永平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8年底,正值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市场一片风声鹤唳,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却在江苏省民营企业高层论坛上充满信心地说:“现在是民企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机遇,红豆将牢牢抓住这次机遇,坚持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道路,创新开拓,通过3年努力使企业发展再上层楼!”并随后宣布了这些项目的投资计划。当时就有记者报道周海江的演讲语惊四座,引起了议论纷纷。
是啊,周海江怎么这样大胆地逆市投资呢?带着这种疑惑,又看到红豆人对这件事的气定神闲,使笔者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个周海江还真有点不简单!未曾谋面,我们就在心里发出了这种感叹。
当金融海啸使众多企业都步履维艰之时,红豆为何能“风景这边独好”?许多红豆人告诉笔者:最为直接和关键性的因素是集团在2007年就开始推行的转型升级战略。红豆集团品牌文化部部长王竹倩告诉我们,2007年春节过后,在集团科员以上全体干部大会上,周总正式提出“三大转型”战略并作了动员。“哪三大转型?”笔者问。集团战略部的陈黎脱口而出:“从生产经营型向创造运营型转变,从资产经营型向产融结合型转变,从国内企业向跨国公司转变”。“看来小陈把周总的话都倒背如流了!”大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看来,这一年的故事还真是不少。
专栏:摸透市场规律:红豆的经营法则
在市场如此疲软的情况下,红豆为什么敢于大手笔投资呢?其实,这正是他们先人一步的智慧所在。“回落期未雨绸缪,低潮期捷足先登,复苏期形成火候,高潮期抓住不放”,这是红豆集团在长期实践中反复探索、总结出来的企业发展规律。
1986年,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偏紧,不少企业在产品滞销和银行贷款的双重压力下无法维继,不得不以低于原价的价格出卖设备。当时的红豆集团总裁周耀庭本着“回落期未雨绸缪”的思路,当机立断地购进一大批尚未使用的设备,建成了一条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生产流水线,一投产便迎来了1987年和1988年的市场旺销,红豆赚得盆满钵溢。这时候,不少企业又回过头来购设备、上规模,但市场却开始逐步疲软,引得一片叫苦连天。当1990年经济又进入低潮期的时候,不少企业再次压缩限产,他们哪还有资金再去投资?而周耀庭却又开始了新一轮超前投资: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成投产时恰好迎来了1991年下半年开始的经济复苏和随后的高涨期。
1996年,我国服装市场逐步走向低迷,而吃透了市场规律的周海江再次于“低潮期捷足先登”,投入巨资从德国杜克普公司引进全自动西装整烫设备和衬衫生产设备,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红豆西服厂——亚洲最大的西服生产车间
红豆集团在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频频在市场疲软时进行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原因就在于他们深谙:企业从经营决策到投资建设、再到产品投放市场获利有一个时间周期,这个周期存在滞后性,如果将这个周期安排与市场的经济周期相配合,就必须留出适当的提前量。这也就是说,当别的企业产品旺销时你再仓促上马,等产品投放市场的时候,市场已经开始进入回落期了,没有主见的企业往往会吃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亏。
自改革开放以来,红豆集团以超常规的速度迅猛发展,在短短的28年时间里,销售额从1983年60万元猛增到2011年的351亿元,增长了近6万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48%。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飞速发展的企业=危险企业(倒闭风险很大),但这个公式不适用于红豆集团。原因何在?这与他们摸透了上述市场规律、在宏观经济困难中看到企业新的发展机遇有很大关系,“农业社会最好的播种时节是春天,而工业社会最好的播种时机是低潮期。”周海江曾经这样说。
更重要的是,这与他们在运用市场规律时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把握有更大关系。2008年12月28日,周海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出自《孟子·公孙丑》,其主旨是强调抓住时机的重要性。‘镃基’是当时的农具,一种大锄头)。我和我父亲周耀庭都有一个直接感受,党的方针政策就是‘势’,我们把握宏观,若能吃透那些有前瞻性、全局性、导向性的方针政策,就能避免走弯路。”红豆集团2007年开始推行的转型升级战略,与胡锦涛总书记同一年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政方针并非只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