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创业,引领经济活起来,人民富起来
在线阅读 收藏

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是正在蓬勃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新兴事业。前些年,全国已有十个省建立了省一级的“劳研会”或“劳促会”,现在,又增加了你们江西省第十一家,我们的队伍正在壮大,我们的事业正在发展。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江西早就成为开风气之先的劳务输出大省,工作开辟得早,近500万赣军足迹遍及全国,以吃苦耐劳、坚韧踏实著称,有一很好的声誉。这次你们促进会的组建,在社会上备受欢迎。你们的开局有这样好的条件,相信你们扬帆起航后,一定更会大有作为。

我们的伟大祖国,现在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为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战略部署。改善民生,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满腔热情地疾呼:“要用加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强调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创办小型企业”。发展经济以保障民生为目的,以创业作为就业之源,引领人民逐步富起来,生活越来越美好,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中国,标志着我们整个国家走上了又一个新的历史征程。

我国最近三十年来,因改革开放的引发,应运而生兴起了一个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大潮。民工潮涌,创业潮兴,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大剧。到现在,就地转移和流动就业人口规模达到了2亿多人,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5%。其构成是:打工者占50%多,个体工商户占40%,其他创办或领办企业者占5%~6%。这一大潮,从农村源源不断地为正在崛起的城镇输送了新型的劳动大军和服务队伍,为工人阶级增添了新鲜血液。这个大潮兴起不久,就出现了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新的景象,一批又一批有了城市打工经历和锻炼的劳动者走上返乡创业的征程,他们思想活跃、善于创新、勇于拼搏、脱颖而出,转变成了创业者。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创业者的身影,撑起了一片片创业的蓝天,创办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载体,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据测算,全国至今已造就近千万人的创业者,造就了农村中新的精英层。“飞出去的小鸟,飞回来变成金凤凰”,这正是他们的发展状态,他们追求的价值观,也表现了我国人力资本成长的一个新途径。此外,全国还有一大批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县,把工作重心从引导农民就业致富转移到激励农民创业致富上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把劳务经济开辟成了全县的一项支柱产业。一个县,输出去一二十万名农民工,又有千家万户创业兴业,热气腾腾,蔚为壮观。这些县经过多年经营,出现了劳动力资源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优化配置的新发展,从市场竞争中创出了“一县一品”、“一县一专”的劳务品牌或产品品牌,还推进了科技创新,把许许多多普通劳动者培育成了精于某些专业技能的能工巧匠,处处有“专业户”、“专业村”,一派繁忙,自强不息。这些县之所以能激励农民的创业冲动,把他们的创业意愿和潜能变为具体的创业行动,关键就在于引导农民重塑发展理念,进行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资金、人际关系的积累,挖掘当地的资源潜力,不断强化创业本领。我们国家,原来是8亿农民圈在田里搞饭吃,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现在,闲置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了出来,这就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值,扩展了种种非农产业,多创造3万多亿元社会财富,促进了农民增收。因为大批闲置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生产力,我国的社会生产总效率,现在和改革以前相比,提高了两倍还多。“民工潮”、“创业潮”,从中迸发涌流出的是强劲的创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寄托着“民富国强”的希望,结出的是丰硕果实。

2006年,党中央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这一决定标志着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加快突破原来的“二元结构”体制,缩小乡村与城市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于农村的建设,不仅要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其中对在农村最具优势的劳动力资源上,也要有新的开发。最主要的是要按照市场取向,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其他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形成一种人力资本。这些年来,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使其流动转移,从中央至各地方政府都安排了大量培训资金,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培训体系,并建立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的机制。培训的目标就在于引导农民增进知识,走向市场。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获取、吸收和交流各种现代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使他们真心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直接动力。我们要促使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成为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大部分流向城镇融为新市民从事非农产业。促进小城镇的崛起,这就是新的人口布局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江西南大门的大余县,正在推动创建创业型社会。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在民间,还成立了回乡创业者协会。全县上上下下,求真务实,真想实干,解放思想,另辟蹊径,把原有的工作理念、原则、措施、方法、制度等逐步调整过来,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引导和社会舆论来推动这件事。其最大的亮点是,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策驱动的双重作用,颁布了四条倡导和激励创业的优惠政策:一是凡创业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占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免税三年(包括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二是安置不足30%的,按比例减税;三是对开发荒山、荒滩、荒水的,从有收入年度开始,免税三年;四是可持核发的《回乡创业证》,优先向金融机构贷款。我还从报上看到云南昆明市“全民创业”的一则消息。2008年新换届的市委、市政府,上任伊始,就下决心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大刀阔斧地删繁就简政府的行政审批手续,破除政策壁垒,为全民创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有力的支持系统,形成一个“绿色通道”。其创意有四:一是“大开市门”,允许以家庭住所作为营业场所,企业经营范围实行“非禁即入”原则。二是“降低准入门槛”,允许投资设立一人有限公司;在一年内能完善筹办企业的先行核发营业执照。三是“为行政机构消肿,调动干部创业”,允许事业单位人员适当保留待遇“离岗创业”;调派党政机关人员到企业服务1~3年,期满可回原单位;允许提前五年退休在本地领办或创办企业。四是“建立强有力的创业指导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周到的服务,帮扶降低创业成本和规避风险;建立创业联系制度,发挥能人创业示范带动效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有关部门免费提供场地。上述两个市县,从倡导创业中走出了一条“放宽政策、创造环境、降低门槛、放手发展”的路子,真正体现了改善民生的宗旨,把创业变成一种“藏富于民”的经济发展模式、一项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的重要工作。

我们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创建以来,已历经20个年头,开展了课题研究、教育培训、推进“民工潮”、“创业潮”等工作,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多次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言献策。国务院领导非常重视我会的工作。2004年,温家宝总理看了我会的工作汇报作了重要批示,2006年,又对我会的一份调研报告作了重要批示。从1994年起,我会每隔两年举办的“全国创业之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到现在,已成功地连续办了七届,每届都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创业之星”奖匾为温总理题写,最近两届大会都是回良玉副总理到会讲话。这项活动正是我们为贯彻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所做的一件实事,其主旨是,为创业者走向成功鸣锣开道,为创业潮推波助澜,推动创业精神、创业舆论、创业文化在全国蔚然成风,在社会上营造创业氛围,使创业人才辈出。现在,全国已有好多省,从省到县一直到基层,层层推开了这项“创业之星”活动,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搞得有声有色,成了一个品牌活动,在社会上具有巨大影响力。我们作为民间组织,其功能就在于调动社会资源,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在社会上立功立德,这也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会风,我会愿与全国的同行以此共勉。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