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见证千万“皖军”助推中国“民工潮”
在线阅读 收藏

一向安土重迁的中国农民,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连续不断地爆发出大规模外出寻找就业机会的民工潮。据统计,2003年全国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人数多达8600万人,全国处于流动状态的农业人口已近1.3亿人,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安徽是个农业大省,也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大省。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有以无为保姆在北京等大城市为代表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进入80年代初,安徽电视台制作播放电视连续剧《远在北京的家》,这是一曲为民工外出就业的赞歌,助推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民工潮,以致被人们誉为“皖军”,与“川军”、“湘军”、“豫军”、“赣军”等齐名,形成中国的民工潮。2000年,全省农村劳动力2821.5万人,流动劳动力在外地的时间按超过半年计算,就有513万人,其中安庆、阜阳、六安三市流动劳动力占全省的50%以上。农村劳动力有许多农闲外出务工或经商,一般三四个月即回来。如果把短期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计算在内,全省外出农村劳动力有800万人以上,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8.3%。现在全省外出农村劳动力有1100万人以上,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1/3,有些地方占50%左右。流向省外的劳动力按流量大小排在前列的省份依次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北京、福建、天津、山东、新疆等,其中前五个省份吸纳安徽流动劳动力占76.3%;过去以“空间距离远近来决定流向”,以后逐步转向“以经济发达和资源丰富程度来决定流向”。在流动劳动力中,男性占57.4%、女性占42.6%,男女性别比为134.6:100;如今女性外出的规模和频率正在得到迅速提高,流动的主动性也在加强,这些都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从年龄结构看,20~34岁人群占流出劳动力总量的54%,40岁以上的人群则呈递减趋势。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有一定专业技术专长者正在大幅度增长。据人口普查资料,外出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6.7%,约有30%的劳动力有过专业技能培训经历。城市流动的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群体越来越多,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近年来外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已占劳动力流动量的97%,其中第三产业占52.5%。安徽外出劳动力中有68%在民营企业就业,其中有4.4%已在流入地脱颖而出成为私营企业主,甚至成为拥有资产上亿元、上十亿元的企业家;自谋职业、从事营销经营、充当自营劳动者的占17.7%;大部分人则为各类企业和家庭的雇员。安徽外出劳动力所从事的工作,现已逐步从低层次转向较高层次,成为单位负责人或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已占到了7.6%。

如何正确对待“民工潮”?江泽民在2002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就业和跨区域流动,是沟通城乡经济和发育要素市场的必然要求,各地要适应这一趋势,加强引导和管理,不能简单封堵,更不能采取歧视性限制政策。”2003年温家宝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公正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工作方针。在安徽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支持下,我牵头摄制理论电视片《中国民工潮》,同摄制组同志一起先后到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四川等省、市和安徽不少市、县做了为时近6个月的调查研究和实地拍摄工作,倾听了各级、各方面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的意见;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地方、厂矿企业,访现场,听呼声,做访谈,拍摄录像带120盘,复制电视资料片30盘,如果连续观看足需80小时。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令人心情激动。我深感,江泽民的重要指示和温家宝提出的“16字工作方针”,是切中要害的,是十分正确的,具有深刻的针对性和广泛的指导性。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揭示“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客观必然要求。认清“民工潮”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遵循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积极调整和完善农民非农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统一思想认识,纠正歧视性限制政策倾向,落实中央提出的工作方针和政策规定,已是从中央部门到地方各级政府面临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