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结语
在线阅读 收藏

探讨一个乡镇在都市化场景下的宗教信仰变迁,是一个显得有点过于宏大的论题,因此,本书在选材上有所取舍,写作上也有详有略。当然,这种安排是否得当,尚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作者在这里的尝试,只能算是抛砖引玉的一个结果。缺陷和遗憾是显而易见的,但我愿继续努力,接受学术界前辈和同仁们的批评斧正,待以后做出进一步的充实和修改。

在本书的结尾,尚有必要对涉及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结论做一简单的陈述,以方便读者了解其基本内容。以下就是对本书的一个简短回顾。

为考察乡村都市化场景中的张店镇的宗教信仰变迁,就需要首先对张店镇的乡村都市化进程进行一番观照,而这种考察和描述又端赖于对何谓乡村都市化的认识,因为不同的认识会导致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结论,因此,本书又先行对学术界关于都市化与乡村都市化的定义进行了一番探讨。根据自己的理解,作者将现有的都市化定义划分为传统型、现代型、后现代型三种类型,并赞同应用后现代型的都市化定义精神来界定乡村都市化的具体内涵。在具体操作上,则借鉴了周大鸣先生和顾定国教授等学者的思想,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将乡村都市化界定为一种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与都市生产生活方式、乡村文明与都市文明相融会的过程,并从就业构成的变化、社会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都市化、大众传播的普及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等六个方面对张店镇的乡村都市进程进行逐一的考察。作者认为,如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横向的比较,张店镇的乡村都市化进程是比较晚起的,其成效也属中等水平,且有过很大的起伏和波动。与沿海开放地区相比,仍存在相当的差距。即便是置于内陆地区加以比较,也应该归属于水平一般的范畴。但如果从纵向进行比较,则张店镇与我国大多数地方一样,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相当快速的都市化发展进程,其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在对张店镇的乡村都市化进程进行一番论述以后,本书转入对该镇宗教信仰变迁的考察,主要是对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描述。在具体操作时,作者将当地的宗教信仰划分为传统宗教和基督宗教两类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二者的冲撞与互动。作者认为,张店镇的传统宗教在改革开放以后有所恢复,但复振乏力,与欣欣向荣的基督教和稳步发展的天主教比较起来,更是显得步履缓慢。由于历经破坏和打击,其影响虽然因融入日常生活和文化价值观之中而得以保留,但已出现日益没落的趋势。而基督宗教则恰恰相反,其在宗教政策放宽以后的二十多年间,随着乡村都市化的发展,呈现一路上升的发展势头,至今的影响已大大超越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其组织趋向系统化,活动趋向规模化,信徒的数目逐年增加。从信徒的情况来看,也经历了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别构成、地域分布、皈依动机、宗教态度、宗教认识等方面的变化。具体说来,就是从以老年人为主转向涵括老、中、青、少而逐渐以中青年为主;从以文盲、半文盲为主转向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信徒为主;从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女性教徒转向男性教徒比例的逐年增多;地域方面,则从零星点缀发展到遍地开花的局面。从皈依动机来看,除了传统的因病信主求医治、因事入教求平安之外,追求精神满足、业余娱乐,向往教会的高雅和文明的信徒多了,即便是因病因事信主的村民,在以后的教会生活的感染下,也出现了追求精神生活、学习新知的趋势。从宗教态度来看,信徒们的虔诚度提高了,团契互助和奉献的精神增强了。从宗教认识来看,通过各种形式的宗教布道和自身的学习、信徒之间的私下交流以及大众传媒的辅助,他们的宗教知识丰富了,宗教的认识层次有了提高。从社会舆论导向来看,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对待基督宗教的态度越来越温和,认识越来越全面,基督宗教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宗教信仰变迁与乡村都市化的关联是本书的核心论题,作者在第六章主要关注了这一问题。作者首先回过头去对张店镇宗教信仰在乡村都市化进程中的变迁进行了回顾和概括,并从总体上对二者的关联进行了分析。

作者认为,首先,乡村都市化使得乡村同质性遭遇化解,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与自由化必然增强;同时,由于异质性增强导致的传统文化网络权力的削弱,以往因信仰叛逆导致的文化张力与社会压力都开始减弱,使得人们转变宗教信仰的机会成本下降,从而能为宗教的新一轮发展与转变提供有利的契机。其次,从内在的含义来看,乡村都市化绝不仅仅表现为某种单一的特质,而是具有多重性质和多层特征,除了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意义外,它还蕴涵有精神层面的内容,亦即乡村都市化还表现为一种社会心理状态,一种价值观念,一种意识形态。而且,乡村都市化的内涵中也存在着自相抵触的东西,因此,乡村都市化对于宗教信仰的发展既有着肯定的作用,同时也存在否定的结果。第三,并不能将宗教信仰在乡村都市化背景下的变迁简单地归结为世俗化等某种单向的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来,我们只能以“自相矛盾”来概括宗教与乡村都市化关系的特征。因为乡村都市化或许能引起世俗化和某些宗教信仰的衰落或变更,但也可能导致一些宗教的复兴和发展。第四,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宗教信仰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一个民族文化本体性的体现,文化和宗教常常是难舍难分、不可割舍的。因此,乡村都市化可能会影响到乡土宗教的生存和发展,但却不可能全面抑制宗教,其结果必然是宗教的改造。至于会是一种怎样的改造,又端赖于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宗教自身的特性和活动。第五,宗教信仰的变化与乡村都市化的进程既不是如影随形的同步过程,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变化过程,而是一种相互渗透、影响、激荡的过程。如此就形成了双重效应:一方面,宗教在乡村都市化的进程中改变着自己的形式和内容,经历着自己的都市化,并以之构成乡村都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摆脱不了宗教,而且必须以宗教作为基础要素之一,因此,宗教又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给世俗社会的乡村都市化进程以特定的影响。可以说,宗教信仰与乡村都市化二者之间具有某种相容共生的特性。

作者继而依据乡村都市化的具体内涵论述了其与宗教信仰变迁的内在关联。本书从就业构成的变化、社会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都市化、大众传播的普及化、思想观念的现代化等六个方面逐一考察了这种关联。在具体探讨时,注意从正面和负面的角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这一部分涉及的是全文讨论的主要问题,结论比较繁杂,这里不再重复列出。

在做出这种关联性的分析之前,作者运用人类学的文化变迁理论探讨了乡村都市化与文化变迁、宗教信仰变迁的关系,认为乡村都市化也可以视为一种文化变迁的过程,因此可以运用人类学关于文化变迁的理论对其加以分析。作者提出,从文化变迁的角度看,乡村都市化可以视为由于乡村文明和都市文明以及全球文明发生深入广泛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乡村自身的发展进步而引发的一种文化变迁。从变迁动力来看,乡村都市化的内部动力是第一产业的现代化和商品化、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繁荣。外部的动力又可以细分为文化系统内部和文化系统外部的动力,来自文化系统内部的有都市文明的冲击、政治制度的改革等因素,来自文化系统外部的有全球化所带来的海外文明的影响等。关于宗教信仰变迁与乡村都市化的关系,作者提出,按照常理推算,乡村都市化既然是一种文化变迁,其中就应当包含宗教信仰变迁这一内容。如此说来,讨论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的关联,就似乎有逻辑混乱的嫌疑。但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看法,乡村都市化所涉及的文化因素基本上局限于经济层面、价值观念、商品意识等方面,而没有包括制度文化、宗教文化,或者是将其置于比较次要的地位而涉猎较少。因此,将宗教文化变迁单独列出来进行这种关联性的探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仍然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退一步而言,即便我们将宗教信仰变迁视为乡村都市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则如果考虑到乡村都市化各方面内涵间的相互影响,那么讨论这种关联可以看做是探讨乡村都市化的其他方面的内容对宗教文化变迁这一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如果再考虑到宗教信仰在文化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及其与文化其他因素的有机联系,则对宗教信仰这一文化因素的变迁与乡村都市化关联的探讨,也具有实际的操作意义。

本书还将张店镇的宗教信仰置于大小传统的宏观场域下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乡村都市化对这种大小传统分野的影响。作者认为,在大小传统的分野上,基督宗教与佛、道、民间信仰之间是有着差别的。概而言之,基督宗教尤其是天主教的大小传统的差异较小,并经历了一个逐步缩减的过程,其发展与乡村都市化进程有所关联;而佛、道、民间信仰等传统宗教在大小传统上的差异则较大,并有着历史的延续性,乡村都市化对其影响较小。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乡村都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乡的基督宗教文明会得到进一步的交融汇合,信徒们的信仰差异会逐渐缩小;还有一种可能的趋势就是信徒们宗教信仰上的精神内涵会逐步丰富,他们对灵性的追求会继续增多,而工具性的旨趣将逐步减少。在佛、道、民间信仰方面,则可能不会在大小传统的分野上有大的改观,因为其小传统已成为草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深嵌其中、不可分离,它与大传统的差别已成了一种历史的定势。

鉴于内陆与台湾的宗教信仰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不同遭遇,本书还辟专节做了这方面的跨文化分析。作者在考察后提出,基督宗教和民间信仰之所以在海峡两岸发生对比鲜明的遭遇,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首先可以从宗教信仰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来进行分析和解读;其次,可以从工业化、现代化、乡村都市化等与宗教信仰变迁的关联的角度来分析内陆和台湾所出现的这种不同的消长现象;再次,内陆与台湾的传统信仰与西方新兴宗教各自有不同的命运,也是与两地不同的城乡关系的历史相关的。

关于张店镇以及我国乡村的宗教信仰在今后进一步的乡村都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作者认为,就张店镇而言,传统的民间信仰将以观念的形式长久保持,但是除了祭祖和个体形式的烧香求神以外,其他成规模的仪式性活动将越来越少。至于佛、道两教,其影响与民间信仰杂糅,难分你我。虽然近期内不大可能在张店镇兴建正规的佛、道宗教场所,但仍然会有或虔诚或心有所求的村民去外地的佛教寺庙、道观尼庵进香拜佛,祈福问神。基督教、天主教会进一步平稳发展,其物质的依托福音堂、天主堂将一步步完善和扩散,信徒的数目将持续上升,信徒的总体文化水平将得到提高,构成将趋向多样化、协调化。随着乡村都市化的逐步发展,灵性的追求将成为越来越多信徒的皈依动机。也可以预见,当地的基督宗教也将如中国其他地方一样,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经历本土化的过程,融入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容,达成中西文化的妥协。

推而广之,就大陆而言,随着乡村都市化的发展,未来的乡村宗教会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对于某一具体地方来说,又不能不考虑到历史的因素和地方的文化传统。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大环境来看,变数虽然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国的宗教政策保持一定的连贯性,没有出现大的起伏和波折的话,则基督宗教和佛、道、民间信仰等都会出现平稳的发展,其中基督宗教的发展速度又会快于传统信仰。此外,宗教道德化或许是今后制度化宗教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