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现
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扩张是在短期内完成的,教师资源也在短期内得到大量的补充,这就带来了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均匀的问题。即有些年份聘用的教师多,相应年龄段的教师所占比例就高,并且这种不均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延续下去,影响教师职业在特定时期提供的岗位。本报告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年中:
·中小学教师队伍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年轻化程度依次递增,年龄结构不均匀的程度也依次递增;
·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构成都朝着“更老”的方向发展,其中初中教师“变老”的速度最快;在2002~2011年间,小学专任教师加权平均年龄从36.83岁上升为38.84岁,初中则从33.27岁上升为36.72岁,普通高中也进入“上升通道”,从34.04岁上升到35.60岁;
·从城乡分布来看,小学阶段从城市到县镇再到农村,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依次递减;中学阶段则完全相反,从城市到县镇再到农村,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依次递增。
近些年,人口红利的讨论让大家理解了人口的年龄结构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人口红利的概念对于深化我们对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理解也非常有意义。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教龄与教师工作特征之间的关系已经被教师职业理论所发现,即教师在工作15年后,进入专业发展的停滞期,该发现已经对教师在职培训和学校组织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教师队伍和一个国家的人口一样,具有封闭性的特征。我国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很低,其年龄结构和人口年龄结构一样,具有自然演进特征。因此,高峰时期的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会随着时间变动,一直演进下去。不过,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所受的影响更加复杂,它还会受到与此相应的学生规模变动的影响。如果学生规模处于扩张时期,则新进教师会抹平原有的教师年龄结构分布的峰谷;如果学生规模处于收缩时期,则教师队伍吸纳能力差,原有的峰谷就很难抹平,会慢慢向前移动。
教师的年龄结构是描述教师队伍状态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站在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看,在短期内,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意味着教师职称的压力大小,以及有多少教师退休、多少新补充的教师;在长期内,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意味着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程度,即在一定时期内,教师职业能够提供的岗位数量。在既定的人口结构条件下,是否具有稳定的教师岗位供给,将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专业的吸引力,以及选择从事教师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的质量,而这些都对教师质量和教育质量具有长远的影响。
站在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年龄结构分布对学校体系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宏伟的教育改革目标和教师队伍状态的脱节,曾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困扰着美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