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中小学的“双基”优势不能丢
在线阅读 收藏

一位国内当代老教育专家前几年访美,美国教育部副部长予以接见。当我国的专家问及美国基础教育的状况时,这位副部长在回答中谈到美国的中小学正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向中国学习,学习中国中小学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办学思路,而且直言,与中国中小学生相比,美国学生的“双基”太差,中小学不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美国人在学习我们的“双基”,而我们却在课改中,糊里糊涂地把我们的“双基”优势丢掉。我在德国任客座教授时,结识了不少德国大学生,当他们得知我是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时,便有时到我这里问问题,我发现,大学物理系的德国学生问我的普通物理学、力学的问题,有些竟是我们的高中生都能解决的。

两则事例促使我思考了一个问题:中国中小学的“双基”优势该不该坚持?我是1947年至1959年读中小学的,可以说,积累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课给了我全面的语文素养,从小学的字、词、句、段、篇到语法修辞,从听、说、读、写到大量的课外阅读,我们在“语”和“文”两个方面拥有了扎实的工具性功底,至于人文性则是在几十年的实践和学术研究中不断融合进来的。当时,我们上语文课时,有一类作业叫“造句”(如今没有了!),是让学生自己写一句话,把课堂上新学的词语写进去,说明会用了。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中外古代文明的优秀成果,更丰厚了人文底蕴;不仅读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还通过中学“文学与汉语”分离的教学改革,系统地学习了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清代小说等文学经典,到了高中,国外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战争与和平》、《复活》、《父与子》等都是我们的案头书籍。数学课则是按学科特点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中学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证明题成为学生学得入魔的内容,不仅训练规范的笔算能力,而且训练口算、心算、速算、巧算的技能和技巧,有些内容终生不忘。正是这种强调“双基”的中小学教学,为我们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这一代老教育工作者已经酝酿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体系、教的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到教材编写,都已涉及,江山野老先生的课改系统论文可以说就是本世纪初《课改纲要》的雏形;只不过,我们主张要“整体构思,分步(分地区)推进”,不能操之过急。本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本来“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在推进上出现了误区,忽视了中国80%的中小学在农村、教育基础薄弱这一基本事实,目标太高、推进太快、新教材编写匆忙。而且,课改是从一线教师所陌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等所谓理念出发的,大量形式主义环节进了课堂,浪费了课堂时间,冲击了作为我们优势的“双基”传统。更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新提法”,使一线教师陷入困惑和迷茫,像什么“语文的字、词、句不用刻意强调,学生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了”,什么“语法、修辞不用教,学生读书多了,自然就掌握了”,什么“数学不要强调逻辑和计算,主要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等等。于是,语文课上成像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课一样的“感受”课,数学则完全打乱了学科逻辑体系,出现颠倒、交叉、重复、遗漏,甚至数学教材出现不少科学性错误。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双基”被大大削弱。

如今,在坚持课改大方向的前提下,是到了认真反思课改思路和课改效果的时候了。任何改革都不是对“原有”的否定,而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我们决不能丢掉自己“原有”的优势,要理直气壮地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中小学,“基础”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