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五位一体”建设生态智慧城市
在线阅读

图1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图2是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后绘制的《一团和气图》,作于1465年。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两人肩上,露出光光的头顶,手捻佛珠,是佛教中人。作品构思绝妙,人物造型诙谐,用图像的形式揭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题思想。其实,中国人本质上不信宗教,儒、释、道与其说是宗教,还不如说是学说。中国文化高度包容,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当代世界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危机,不是单一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绿色发展机制所能解决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图3左边经济发展的“钱”,政治管治的“权”,自然演化的“能”,人文归宿的精“神”,社会发展的人“气”之间的排他关系通过生态文明融合到图3右边的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去,把条块分割的离散世界整合为“五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世界。

图2 一团和气图

只有通过这种革新,才有可能使我们躲过危机,引导地球复合生态系统的永续发展。

图3 “五位一体”的生态智慧

现在全社会都在讲生态,智慧城市必须有生命的主体、环境的支撑,有遗传进化、开拓竞生、反馈再生、适应自生和整合共生的能力,才算是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其核心就是系统生命力的培育,关键是关系型信息的辨识、反馈、调控和进化,切入点是复合生态关系的科学整合与文明调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很精彩,提到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从生态文明的视野来讲,中国道路就是将生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保护工作,将文明贯穿认知、体制、物态、心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力量就是资源承载力、内禀生长力、环境应变力和体制整合力软硬结合的生态凝聚力;中国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真、人文精神的善和生态精神的美的有机融合。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格无、质疑、创新。求真的核心就是要推进科学的大智,从数据、信息、经验、知识上升到智慧。人文精神是儒、释、道诸子百家合一,功利、道德、信仰、天地、境界共荣的扬善、厚德、明诚、包容,其核心是一个“善”字;而生态精神则是顺天拓运的竞生、自生、共生和再生机制,其核心是一个“美”字,即将思想、方法、技术、智慧相结合的巧夺天工的系统美。中国的生态文明正在经历智慧转型,从个体到群体、从物态到心态、从还原到整合、从信息到智慧。未来美丽中国的美是系统生机的神态美,而不是简单的形态美。中国梦的这种美实质上是运用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科学的原理、生态伦理的情怀和生态美学的方法去谋划人和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构建整体和谐美,协同进化美,循环反馈美和自生刚柔美,这是内在的美、系统的美。

生态智慧的核心是推进传统科学方法、人文思想和生态技艺从格物到格无(即研究对象主要不是系统的有形组分,而是组分间无形的耦合关系)、从测量到测序(即研究目标主要不是辨识个体的量而是整体的序)、从寻优到寻适(即研究方法主要不是若干假设条件下的优化,而是渐进式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从整形到整神(即调控对象主要不是物理环境的形态而是生命群体的心态)的进化和提升。

智慧管理是核心的核心,如何从数据上升到信息,再到经验和知识,最后到智慧,这就是生态进化。未来美丽中国的产业生态建设,要从以生物链为主的小农经济链、以矿物链为主的物态经济链向生物链、矿物链、服务链、静脉链和智慧链“五链一体”的“生态经济环”过渡。空间格局要从过度密集的特大城市向适度分散的中小城镇过渡,生产工具要从分门别类的传统技术上升为系统智慧,生活导向要从富裕走向健康,信息反馈要从树状走向网状,社会诉求要从公平走向和谐,社会发展追求系统和谐而不是绝对公平,绝对公平就是热力学上熵的最大化,结果会导致系统的崩溃。

过去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末端的污染防治上,智慧城市的环境不仅是一个污染治理的问题,而且需要污染防治、清洁生产、产业生态、生态政区和生态文明的同步。城市怎么才算美呢?一是要净化,即干净、安静、卫生、安全;二是要绿化,绿化不仅是颜色的绿,而且是结构、功能、过程、机制的生命绿;三是要美化,即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美;四是要活化,即水一定要流动,风一定要畅通,土壤一定要肥沃,生物多样性一定要丰富,文化即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认知文化和体制文化一定要传承与进化。城市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居民有安全的食物、饮水、住房以及空气。现在有些地方的城市改造和建设,倡导的是速度要快、楼要高、路要宽、广场要大和建筑要豪华。其实,城市是一个艺术品,其规划、设计、建设和改造不能那么快、那么粗、那么奢侈、那么随意。例如中德合作的扬州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改造,就遵循了细、活、慢、适、俭的生态原则,强调和当地社区的结合,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改造,追求的是当地居民要有工作可做,城市生态品质要提升,古城交通对外要畅达、内部要幽静,最后该项目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成为城市生态改造的一种典范。

大家都很关注城市的灰霾、热岛、雨洪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不配套,是城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法规政策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得力的结果。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城市有机体的“肾”(河流、湖泊、池塘、沼泽等的净化与活化)、“肺”(自然植被、园林植被、林业、农业及道路的绿化与美化)、“皮”(城市地表、建筑物、构筑物表面及道路等工程用地表面的软化与活化)、“口”(污染物排放口、缓冲区和处置设施还原净化功能的完善与整合)和“脉络”(山形水系、风水、生态廊道及交通动脉的通达与活络)。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城市品质的高低。要把硬化的地表软化、透绿、透水、散热;污水、废气排放口不能光是排放,而且还应具备净化、缓冲、循环、再生功能,使污染在城市内部排泄系统中就能减掉一部分,而不只是大量排到郊区,导致更重的面源污染,反过来又殃及城区。在传统市政建设中,城市道路中间的绿化带一般都高于路面,雨水从绿地流到路面,将各种营养物、污染物、垃圾和尘土带到排水沟里。国外的经验是把绿地建得低于路面和硬化地表,让路面和地表的雨水形成的污水,经过绿地净化以后回渗到地下去,地表的营养物质都流到绿地里,多余的水由地下的溢流管排走,使绿地兼备湿地的功能,这就是生态工程的原理。

另外还有新型城镇化问题,乡村城镇化的一个瓶颈就是占用耕地与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最近我们也在和国外的科研部门合作,建设一种具有城市基础设施便利功能、就业充分、生态安全、社会和谐,以城市带乡村、以工业带农业、以公司带农户、以生产带生态的新农村。其目标是实现“六个零”:基本农田零侵占、污染对外零排放、生态服务零退化、社会交通零拥堵、农民民生零失业、环境健康零致病。住房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三层的房子,中间一层是商住,地下一层是作坊和仓库,顶上一层是温室,可以发展大棚农业,种粮食花卉,种瓜果蔬菜,每家每户有菜园、鱼塘和屋顶温室,其生产力高于大田作物50%以上。所有的污水都在社区内部处理,不外排,使用无水厕所但没有臭味、蚊蝇和其他感官问题,粪尿是分离的,腐熟后还田,生活用能全是太阳能、沼气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智慧城市有几个梦,一是人人有房住,房房有人住。现在中国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超过了30平方米,实际上总量并不少,但很多房子是空置的,而很多人又没有房子住。这就是五位不一体的体制机制问题。如果能把空置房以合理的价格租赁给无房户,政府也适当补贴一点,这个梦是不难实现的。二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城市发展的关键是先有市(即产业),后有城,要根据全社会的消费和服务需求去创造就业机会,同时给每人创造收入的机会和消费的能力。三是人人学技能,技技有人教。社会是一个大学校。社会需要的智慧要有人传授,学到的智慧要有用武之地。四是户户有保健医生,人人有医疗保障。身-心-灵的保健和生态健康成为全社会最大的产业和福祉。五是人人有正能量的信仰,事事能包容感恩。功利、道德、信仰、天地境界成为居民生活之必须,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

智慧城市的智慧包括人的智慧和生态的智慧。生态智慧的“生”是开拓竞生、整合共生、循环再生和适应自生;生态智慧的“态”是物态谐和、事态祥和、心态平和与智态睿和。生态智慧奠基于生态动力学、生态控制论和生态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包括人类活动与其内外两类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精-气-神”,“精”是构成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活物质,“气”是驱动生命过程的生物能,“神”则是调控心态和社会关系的进化信息;外环境是“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儒”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释”涉及人和自己内心的生态关系,“道”则涉及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

');" class="a2">收藏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上午好!我报告的题目是“‘五位一体’建设生态智慧城市”。生态智慧是自然生态智慧和人文生态智慧的融合,即天人合一,不仅有人的聪明才智,还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讲两点,一个是“五位一体”,第二个是真善美融贯的生态智慧。

中国正在进入工业化社会,工业文明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认知能力和生存技术。但我们的生态风险在增加、生态循环在弱化、生态适应能力在退化。这些问题的根源是物质能量代谢关系的失衡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失调。我们现在的环境和经济是脱节的,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体制条块分割,认知支离破碎,科学还原论占主导,决策就事论事。比如科学院原来包括社科院和中科院,在“文革”中被分开了。每一个院的所室和学科分得很细,科学基本上还是还原论占主导。由于缺乏综合管理的机制和体制,1加1是小于2的。这些问题都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实质上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局部和整体关系失衡和失调的生态方法问题。

10月的北京本来应该是秋高气爽,但2013年从10月3日到7日都是灰霾笼罩,空气质量一天比一天差,这有区域气候和局地地理条件的客观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不适宜的人类活动导致环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五者关系不协调,这不是单一的环境因子、单一的生产过程或单一的消费行为问题。我们正处于工业文明的初级阶段,我们的建设是物理系统的建设,以矿物质代谢为主导的低端重工业产业结构,生产大于消费,经济脱离环境。闭环的物理系统的熵即无序度是越来越大的,而生态系统是以生物质代谢的循环再生、天人关系的协同共生和适应自生为主导的开放系统,其生产和消费是平衡的,其信息是有机的,系统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向着熵越来越小的方向演化。应当说我们的工业文明智慧,具有高碳发展、链式发展、科技单科发展、差异发展、高速发展、脉冲发展和灰色发展的特征,对人类社会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这里说的科技不一定都是智慧,科技进步不一定会带来社会的福祉。如何从工业文明初级阶段的机械智慧走向高级阶段的生态智慧,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小,需要探索一种能促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智慧发展、和谐发展、适度发展、均衡发展和绿色发展的新型智慧。这就要求我们弄清水、土、气、生物质、矿物质等生态因子,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口流及时空格局等生态过程(自然生态),生产、流通、消费、还原、调控等生态功能(经济生态)以及中间的人口(社会生态)、人治(政治生态)、人文(文化生态)间的耦合关系。社会生态、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三个子系统加上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子系统,这就是“五位一体”的城市复合生态结构(见图1)。

图1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图2是明朝成化帝宪宗朱见深登基不久后绘制的《一团和气图》,作于1465年。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两人肩上,露出光光的头顶,手捻佛珠,是佛教中人。作品构思绝妙,人物造型诙谐,用图像的形式揭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主题思想。其实,中国人本质上不信宗教,儒、释、道与其说是宗教,还不如说是学说。中国文化高度包容,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当代世界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危机,不是单一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绿色发展机制所能解决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图3左边经济发展的“钱”,政治管治的“权”,自然演化的“能”,人文归宿的精“神”,社会发展的人“气”之间的排他关系通过生态文明融合到图3右边的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去,把条块分割的离散世界整合为“五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世界。

图2 一团和气图

只有通过这种革新,才有可能使我们躲过危机,引导地球复合生态系统的永续发展。

图3 “五位一体”的生态智慧

现在全社会都在讲生态,智慧城市必须有生命的主体、环境的支撑,有遗传进化、开拓竞生、反馈再生、适应自生和整合共生的能力,才算是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其核心就是系统生命力的培育,关键是关系型信息的辨识、反馈、调控和进化,切入点是复合生态关系的科学整合与文明调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很精彩,提到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从生态文明的视野来讲,中国道路就是将生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保护工作,将文明贯穿认知、体制、物态、心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力量就是资源承载力、内禀生长力、环境应变力和体制整合力软硬结合的生态凝聚力;中国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真、人文精神的善和生态精神的美的有机融合。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格无、质疑、创新。求真的核心就是要推进科学的大智,从数据、信息、经验、知识上升到智慧。人文精神是儒、释、道诸子百家合一,功利、道德、信仰、天地、境界共荣的扬善、厚德、明诚、包容,其核心是一个“善”字;而生态精神则是顺天拓运的竞生、自生、共生和再生机制,其核心是一个“美”字,即将思想、方法、技术、智慧相结合的巧夺天工的系统美。中国的生态文明正在经历智慧转型,从个体到群体、从物态到心态、从还原到整合、从信息到智慧。未来美丽中国的美是系统生机的神态美,而不是简单的形态美。中国梦的这种美实质上是运用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科学的原理、生态伦理的情怀和生态美学的方法去谋划人和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构建整体和谐美,协同进化美,循环反馈美和自生刚柔美,这是内在的美、系统的美。

生态智慧的核心是推进传统科学方法、人文思想和生态技艺从格物到格无(即研究对象主要不是系统的有形组分,而是组分间无形的耦合关系)、从测量到测序(即研究目标主要不是辨识个体的量而是整体的序)、从寻优到寻适(即研究方法主要不是若干假设条件下的优化,而是渐进式适应环境的进化过程)、从整形到整神(即调控对象主要不是物理环境的形态而是生命群体的心态)的进化和提升。

智慧管理是核心的核心,如何从数据上升到信息,再到经验和知识,最后到智慧,这就是生态进化。未来美丽中国的产业生态建设,要从以生物链为主的小农经济链、以矿物链为主的物态经济链向生物链、矿物链、服务链、静脉链和智慧链“五链一体”的“生态经济环”过渡。空间格局要从过度密集的特大城市向适度分散的中小城镇过渡,生产工具要从分门别类的传统技术上升为系统智慧,生活导向要从富裕走向健康,信息反馈要从树状走向网状,社会诉求要从公平走向和谐,社会发展追求系统和谐而不是绝对公平,绝对公平就是热力学上熵的最大化,结果会导致系统的崩溃。

过去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末端的污染防治上,智慧城市的环境不仅是一个污染治理的问题,而且需要污染防治、清洁生产、产业生态、生态政区和生态文明的同步。城市怎么才算美呢?一是要净化,即干净、安静、卫生、安全;二是要绿化,绿化不仅是颜色的绿,而且是结构、功能、过程、机制的生命绿;三是要美化,即整体、协同、循环、自生的生态美;四是要活化,即水一定要流动,风一定要畅通,土壤一定要肥沃,生物多样性一定要丰富,文化即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认知文化和体制文化一定要传承与进化。城市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居民有安全的食物、饮水、住房以及空气。现在有些地方的城市改造和建设,倡导的是速度要快、楼要高、路要宽、广场要大和建筑要豪华。其实,城市是一个艺术品,其规划、设计、建设和改造不能那么快、那么粗、那么奢侈、那么随意。例如中德合作的扬州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改造,就遵循了细、活、慢、适、俭的生态原则,强调和当地社区的结合,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改造,追求的是当地居民要有工作可做,城市生态品质要提升,古城交通对外要畅达、内部要幽静,最后该项目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成为城市生态改造的一种典范。

大家都很关注城市的灰霾、热岛、雨洪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不配套,是城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法规政策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得力的结果。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城市有机体的“肾”(河流、湖泊、池塘、沼泽等的净化与活化)、“肺”(自然植被、园林植被、林业、农业及道路的绿化与美化)、“皮”(城市地表、建筑物、构筑物表面及道路等工程用地表面的软化与活化)、“口”(污染物排放口、缓冲区和处置设施还原净化功能的完善与整合)和“脉络”(山形水系、风水、生态廊道及交通动脉的通达与活络)。其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城市品质的高低。要把硬化的地表软化、透绿、透水、散热;污水、废气排放口不能光是排放,而且还应具备净化、缓冲、循环、再生功能,使污染在城市内部排泄系统中就能减掉一部分,而不只是大量排到郊区,导致更重的面源污染,反过来又殃及城区。在传统市政建设中,城市道路中间的绿化带一般都高于路面,雨水从绿地流到路面,将各种营养物、污染物、垃圾和尘土带到排水沟里。国外的经验是把绿地建得低于路面和硬化地表,让路面和地表的雨水形成的污水,经过绿地净化以后回渗到地下去,地表的营养物质都流到绿地里,多余的水由地下的溢流管排走,使绿地兼备湿地的功能,这就是生态工程的原理。

另外还有新型城镇化问题,乡村城镇化的一个瓶颈就是占用耕地与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最近我们也在和国外的科研部门合作,建设一种具有城市基础设施便利功能、就业充分、生态安全、社会和谐,以城市带乡村、以工业带农业、以公司带农户、以生产带生态的新农村。其目标是实现“六个零”:基本农田零侵占、污染对外零排放、生态服务零退化、社会交通零拥堵、农民民生零失业、环境健康零致病。住房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三层的房子,中间一层是商住,地下一层是作坊和仓库,顶上一层是温室,可以发展大棚农业,种粮食花卉,种瓜果蔬菜,每家每户有菜园、鱼塘和屋顶温室,其生产力高于大田作物50%以上。所有的污水都在社区内部处理,不外排,使用无水厕所但没有臭味、蚊蝇和其他感官问题,粪尿是分离的,腐熟后还田,生活用能全是太阳能、沼气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智慧城市有几个梦,一是人人有房住,房房有人住。现在中国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超过了30平方米,实际上总量并不少,但很多房子是空置的,而很多人又没有房子住。这就是五位不一体的体制机制问题。如果能把空置房以合理的价格租赁给无房户,政府也适当补贴一点,这个梦是不难实现的。二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城市发展的关键是先有市(即产业),后有城,要根据全社会的消费和服务需求去创造就业机会,同时给每人创造收入的机会和消费的能力。三是人人学技能,技技有人教。社会是一个大学校。社会需要的智慧要有人传授,学到的智慧要有用武之地。四是户户有保健医生,人人有医疗保障。身-心-灵的保健和生态健康成为全社会最大的产业和福祉。五是人人有正能量的信仰,事事能包容感恩。功利、道德、信仰、天地境界成为居民生活之必须,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

智慧城市的智慧包括人的智慧和生态的智慧。生态智慧的“生”是开拓竞生、整合共生、循环再生和适应自生;生态智慧的“态”是物态谐和、事态祥和、心态平和与智态睿和。生态智慧奠基于生态动力学、生态控制论和生态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包括人类活动与其内外两类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精-气-神”,“精”是构成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活物质,“气”是驱动生命过程的生物能,“神”则是调控心态和社会关系的进化信息;外环境是“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儒”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释”涉及人和自己内心的生态关系,“道”则涉及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