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点评1
在线阅读 收藏

对城镇化来说,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的迁徙。闯关东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转移。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转移到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这是城镇化。产业化推动了城镇化。城镇化有一定的空间,改革开放带动了城镇化人口的转移,现在依然还会有一定的空间。现在的人口结构和过去30年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农村的“38”“61”“99”部队非常多,“38”指妇女,“61”指小孩,“99”指老人。不夸张地说,农村着火了都没有人灭火。例如南川区,整个区域大概有1/3的人口离开了本地在外面打工,一方水土没有养活一方人。改革开放时期南川输出了多少劳动力那是光荣,到年底都是一大功绩,现在应该是一种耻辱,因为这说明这个地方的产业发展不行,所以城镇化的人口都外迁了。现在南川区有70万人口,1/3以上的人口在外面。由此可见,产业的集聚和布局有很大的问题,这带来了人口的流动,从产业布局来讲,城镇化要求对产业进行大的调整。

现在来看,我国农村有一部分到东部地区打工赚钱的农村人口,这部分人口会向城市流动。同时,东部地区有产业转移,原来有一些低素质的劳动力,在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升级以后找不到工作,就会往回走。大城市往小城市流,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很高,他们会慢慢地流动到小城市。我们的城镇化不是城市化,我们的城镇化还存在一定的空间,农村向城市流动,东部向西部流动,大城市向小城市流动。流动必须有一定的条件,一个是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要适合人口的就业,没有就业不可能有人口。另外一个是城镇的基础设施,城镇的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很多农民二代、三代不愿意回农村,一是因为他们从小在城市生活,二是因为农村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从城市回到农村以后上厕所不方便,洗澡都不行,这些都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城镇的文化设施,这些都是制约城镇化的基础。

不能夸大城镇化的力量,它还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城镇化到多大的比例才是合理的?实现城镇化以后,不可能13亿、14亿人口都在城市里住,比如现在农村户口迁到城市,政府会进行补助,但是如果城市户口想转回农村户口是不行的,往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历史过程,也出现了一些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过去的城镇化建设盲目地“摊大饼”,京津沪也好,一些小城市也好,都提出上百万人口甚至上两百万人口的目标,这是不现实的,很多“城市病”会出现。还有城镇化要结合乡镇情况,不能盲目“摊大饼”。

没有一定的产业支持,城镇化进行不下去,反而造成了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城镇化不能靠政府的行政命令来推进,而要靠产业发展来带动。

城镇建设有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人为地把贫富阶层分开,这对社会稳定是极为不利的。一个小区必须均衡配套富人和穷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决策具有紧迫性,应该加强城镇化的智能化,这个发展模式很有利。到底一个地方应该盖多少房子?可以容纳多少人口?这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现在有些地方盲目地盖房子,将来建筑垃圾也是很麻烦的。所以说,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模式非常重要,包括土地利用、人口规模、交通和住房以及医院布局和城市信息的采集和动态模拟。社科院有这样一个实验室作为基础,今后可以一起示范和研究。今天与会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讲了很多观点,希望多进行一些城市实验,从各个方面研究怎么走向智能化,怎么走向智慧城市,这应该是很好的探索。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