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建设文化青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新需求,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落实到我们的每一项工作中去。”市委书记李群在2011年“七一”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
2011年9月16日,“2011中国城市榜”揭晓,青岛市入选全球网民心目中的10座“最中国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网站于2011年4月11日推出“2011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文化名城’”网络互动活动,全球网民用500多万张选票,推选出了心目中的10座“最中国文化名城”。青岛以五大理由上榜:多元的文化内涵、活着的文化遗存、多样的文化活动、创新的文化产业、开放的文化交流。
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专题研究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全会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青岛市大力实施“文化家园”建设工程,积极建设镇文化活动站、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个一”工程,为农村配备了各类文化设施和健身设施,形成了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为骨干,以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为基础,以文化广场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四级设施网络。
目前,在青岛城区,已基本形成了“15分钟文化圈”,离开家步行15分钟以内,都能找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农村,则实现了文化活动场所“镇镇有”“村村有”,166处镇、街道全部建设了综合文化站,5263个村、社区都建设了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基本构建起了覆盖全市城乡、层次分明的文化设施体系。
镇镇有演出,村村有歌声。经济的发展,使各村镇的文化生活重现生机,几乎每个镇村广场上,夜晚都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民间文化活动也日渐活跃。文化的苏醒,加快了地方社会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