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初,英国学者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的中文版终于摆上了书架,厚厚的书页里记载着工人工作、生活和反抗的栩栩如生的故事。生动叙事的背后是劳工史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框架(汤普森,2001)。
1985年,汤普森曾访问过中国,并做过演讲,但那时的中国研究界对其研究贡献不甚了解。想当年,面对匈牙利事件,这个有着10年党龄的英国共产党员退出共产党,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对于这样一个有着真性情和独立学术立场的人,用史学家或社会史学家的标签似乎都不足以勾勒出他的特立独行。1963年,他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时,年仅39岁,书中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对英国劳工阶级的热爱。值得重视的是,汤普森的学术立场一直围绕着反思工业革命以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资本/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劳工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最基本形态。汤普森从社会史的角度出发认为,无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迁、工人阶级队伍有着怎样的增减,工人阶级一直是重要的社会力量。汤普森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展开兼顾描述性和反思性的分析,开创了一个“新劳工史”的研究时代,展示了对劳工研究的社会学视野和研究潜力。
1963年,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英文版出版,标志着新劳工史学时代的到来。所谓“新”,一方面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社会学方法重新解读工人生活史、工人运动史、工人心态史;另一方面它突破了传统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工人阶级形成的解说,突破了韦伯传统的文化主义对于工人阶级形成的理解。以汤普森为代表的新劳工史研究反映了近三四十年来社会史学研究取向上的变化趋势——从追求宏大和普通意义的理论范式向微观的或局部的历史论证的理论范式转型。近二十年来,劳工史研究又有了多元化的发展。解构主义的新劳工史研究强调主体性与话语的作用,作为主体的劳工具有不同的阶级经验,具有性别、年龄、种族及技术差异的主体性;劳工主体性的产生具有历史性。文化取向的、对劳工史的话语研究表明,话语以历史方式对现实赋予意义,各类群体的社会位置是被话语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