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劳工政策和劳工研究的四种理论视角
在线阅读 收藏

劳工政策是指由政府制定的、用以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的各类法规和条例等。近年来,劳工研究理论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公民权或公民社会视角、文化视角、阶级视角和后现代主义视角,这些理论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文化和意义符号、利润和财产关系以及性别、阶级和城乡关系的重叠来理解劳工状况。这四种理论取向相互竞争,左右着劳工研究的学术场。

2008年1月8日,胡锦涛在“2008年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的致辞中谈道:“让各国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维护劳动者权益是工会的神圣职责。工会要积极为广大劳动者说话办事,特别是要致力于改善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劳动收入、劳动保障、生活质量,让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广大劳动者更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一讲话包括了劳工政策的主要内容。劳工政策是社会政策之一,是由政府制定的、用以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的各类方法,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等。劳工政策要满足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工政策要解决劳动者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如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劳动安全、最低工资标准等社会控制问题,可称为劳工政策的“控制性”。二是劳工政策要通过出台具体的办法解决社会存在的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公共问题,满足劳动者需要,可称为劳工政策的“效能性”。

中央政府重视以劳工政策来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对工人民主权利的实现做出了部署,并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些讲话是有关劳工政策的重要精神,可以看到在未来的劳工政策制定中工会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将是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的主要制度形式。同时,各类劳工政策和法律出台,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和同时要实施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都是关系每位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立法使劳工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好处。

劳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两个连续的过程,前者关系到对劳工利益的基本保障,是满足其控制性的,后者则是满足其效能性的。我们看到,在《劳动合同法》即将实施前,不少企业开始裁员或想出一些方法来应对。本文尚无法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状况做出判断,但能够在劳工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建立起相关的评价机制,以了解劳工政策的控制性和效能性的状况。如何建立劳工政策的评价标准呢?持不同学术立场的学者以竞争性的理论来阐释建立劳工政策的意义。近年来劳工研究中存在至少四种理论相互竞争的情况,劳工研究从失语状况向更多元的方面发展,公民权或公民社会视角、文化视角、阶级视角和后现代主义理论视角相互竞争,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文化和意义符号方面、利润和财产关系方面以及性别、阶级和城乡关系的重叠来理解劳工状况和政策取向。这些理论对劳工政策的优先权取向不同,有的强调立法建设,有的强调工会建设,有的要求增加话语权,有的强调平等待遇。但作为劳工政策的理论视角,其共性在于皆是以劳工为本的。本文以公民权视角为核心,关注不同学术立场的劳工研究成果对劳工政策的意义。对每种劳工理论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分析该理论的价值理念,二是分析通过使用该理论研究现有劳工状况的成果,三是分析该理论可能对劳工政策或劳工政策实施产生的影响。虽然诸多理论取向具有西方社会学理论基础,但是因篇幅有限,本文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渊源不做深入的讨论。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