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习近平和奥巴马的会面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而他们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这一说法更是让外界揣测这对当今世界格局意味着什么。两位作者分别就这个新概念和欧洲将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扮演什么角色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习近平和奥巴马会面时,“新型的大国关系”这个用词不出意料地屡次出现,并先后被中美两方的外长所提及。中国领导人使用这个词语来给他们的外交体系奠定一个核心,并作为和外界沟通的说辞之一。假如这个词语有更多的实质内容,那么这意味它会有更大的战略重要性。
对于新型的关注体现了中国对旧形态的关切。在中国看来,过往的大国关系往往以兴起的一方挑战强势的一方为标志,并在冲突和战争中告终。中国并不想重蹈这样的覆辙。中国从当今这个“二战”后美国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中受益良多,尽管它可能不喜欢部分规则。北京也很清楚自己不可能和美国开战。因此,以史为镜是明智的选择。
奥巴马政府似乎也和中国想到一块去了,华盛顿也赞同新兴势力不应该和旧有势力产生武装冲突。
但问题在于,这个“新型”到目前为止还仅仅是一句口号。我们还必须回答几个关键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旧的大国关系形态?是否比人们想象的“崛起-挑战”模式有更深的复杂性?
在当今世界上,什么国家算是大国?中国很明显认为美国和自己是大国之一。但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或者整个欧盟呢?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又怎么算?只有确定了各自的角色才能确定所谓的新型是怎样的。
大国和二流强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比如与韩国、南非和以色列等国。
当大国在某一地区都有影响力并且利益相互纠葛的时候,应该怎样处理好各自的关系?比如中国、日本和美国都是东亚局势的重要角色。
哪些议题是“新型”的核心?是较容易取得共识的议题,还是那些最为艰难,容易引起冲突的议题?
“新型”该怎样形成?是通过在一些宏观问题上达成共识(中国可能希望如此),还是从细致的议题推动在互动中吸取经验(美国可能会希望如此)?
习近平和奥巴马在这次会议中还不会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解答,但至少会认为这是值得探寻的。口号背后需要有更实际的内容作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