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社会大众实际上主要是从两个方向进入除政府和市场之外的公共领域的:在城市,通过带有政府部门痕迹的社会团体;在农村,通过一些具有传统民间共同体色彩的比较纯粹的社会组织。公民社会发育与发展的核心在形式上体现为社会组织的成长,考察和研究中国公民社会的现实存在性,或许就在于研究城市社会团体摆脱惯性体制的束缚和农村社会组织弥补文化缺陷的可能性,以及两者在可能的互动中形成的关系。
公民社会,农村社区治理,公民意识,城乡社会组织,社会转型
罗中枢: 重庆荣昌人,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领导学会副会长、高校党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近年来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研究”等9项国家和部省级项目,在《人民日报》、《党建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报刊发表政治学、公共管理、哲学等方面的论文40多篇,主编和参与主编《人性的探究》、《东方哲学概论》、《西方哲学概论》等专著和教材5部。
王卓: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贫困问题、人口发展、社会治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相对贫困的标准、识别与治理机制研究”首席专家。曾就职于重庆大学(1987-1991)、四川省扶贫办(1991-2003)。主持和执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中联部项目、文化部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招标项目和一般项目,国内地方政府等委托项目,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际合作项目百余个。在《中国人口科学》《中国农村经济》《经济学家》《社会科学研究》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中国贫困人口研究》《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研究》《公民社会与农村社区治理》《灾后扶贫与社区治理》《中国西部扶贫问题研究》等专著。曾出访美国、英国、法国、瑞典、印度、菲律宾、尼泊尔、孟加拉、蒙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