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JGD口述实录
在线阅读 收藏

}bl}时间:2003年5月18日

地点:村会议室

采访人:任映红 陈东升

JGD:坊村会计,1962年生}/bl}

任:JKJ,听CSJ说,您在村里当会计十多年了,文化程度比较高,比较了解村里的情况,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村的基本情况。

JGD:好的。坊村总户数为413户,总人口为1832人,包括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农转非的。2000年村民年人均收入是13700元,2001年为14800元,2002年为15800元,这个数字是税后的纯收入,是从400多户中取样后算出来的。

从解放以来一直到70年代,坊村人大多种水稻,没有别的经济作物。村里的主要资源就是石头,就是那种很硬的白石头,凤凰山上,是搞建筑、打地基用的。以前村里不少人就到山上采石头为生,或出去放养蜜蜂。

我们村占地可能在45公顷左右。现在住房是越做越多,面积在扩大。现在最多只有30来亩地了,都是房子。村里的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和企业用地很紧张的,村里多年来一直想建设老人公寓,就是苦于找不到地方建,又不舍得占用耕地,一心等旧城改造。

村民住房很宽敞,房子大,一般的都有2间以上,都是五层楼,一间造价现在要10万左右,装帐潢豪华考究。村里没有无房户,没有做新房子的也有老房子。

村里原先有水田320亩,凤凰山边有小块的旱地,没有果园、林地、草场和荒地。80年代中期人均耕地急剧下降,已不到二分了,房子做得多了。2002年11月25日,塘下镇搞中心区规划,看中并征用了全村仅有的300亩耕地,准备建好后把镇政府搬过来。现在田虽已被征用,但还没有开始建设,有个叫占阿美的外乡人在耕种,村里支持他,免交所有费用,还为其支出部分花费,如抽水费等,人就安排在我们村办公楼下住,也不用交房租。

现在村里干农活的几乎没有。村里有个叫WJL的,凡是有人不愿意种的,他都承包下来精心耕种,成为当地有名的产粮大户和劳动模范,95年成为“全国劳模”。

现在我们在山上采石场打石头的还有20多个人,也有出去跑业务的,开店的,给人家打工的,主要是做第三产业。拉三轮车的好像都是外地人。

陈:村里还有没有地?

JGD:大块的地全征掉了,只有山边小块小块的旱地,只能种种菜。我们村后有座山,叫凤凰山,就在那个山脚下还有一点地。塘下镇准备将它规划成凤凰山公园,可能那点地也保不住了。

任:村里的基础设施怎么样?

JGD:村里的交通是很方便的,道路四通八达。村里有八条主干道。路的名字很有意思的:就是在“繁荣昌盛”、“川颖富强”后面加上一个“新”字,如繁新路、荣新路等。繁新路是东西向的,是村里最长最宽的路,有800米长,直通塘下镇,到104国道。

村里建有水厂。以前村民长期饮用河水,但近几年来,大量工业废水排入河道,河水污染较严重。村里筹资办了自来水厂,主要开采地下水,用水交费的。以前村里有管理的,现在承包给了私人。以前村里办的时候,叫用户拿钱,有的经常不付的,有个大厂就欠了十几万水费,给私人承包后好管理多了。我们计划内水费是2元1吨,超计划的话4元。计划内1个人100斤,村里为这个开过很多次会,基本上也不会超过计划的。外来打工的多,水源紧张,但他们不珍惜的。

全村日用水量超过400吨以上。但如遇到连续干旱,水厂就会停水。今年10月,这里连续50多天不下雨,水厂抽不上水。村两委决定,雇车到水库拉水过来,无偿供应给村民作饮用水,每天需花费上千元。工业区的大厂的用水就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了。

我们的电主要是接鲍田镇的电,有电管站办事处的,家庭用电和城里是一样的,每度0.53元,工厂用电是每度0.8元多一点吧。

村里搞了绿化,村里统一种了树,市园林局也帮助我们,河边主要种柳树。房前屋后主要种白玉兰、桂花。旧城改造后,我们计划建设一片绿化区,把这个村园林化起来。

村里的通讯事业发达,电话普及率高:因业务联系需要,有不少人家装有多部固定电话,中青年中的手机普及率达95%以上。大家都用液化气的。

村里外来人口很多,主要是全国各地的打工者,人数是本村的三倍多,在村里登记在册的就有5000多人,还有大量流动人口。

陈:村里外来人口这么多,治安还好吗?

JGD: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治安是村里的一个问题。村里有联防队,一年工资开支要6万元多,夜间要巡逻的。对流动人口管理加强后,村里偷盗事件就少了,村民与外来人口基本相安无事,但外来人之间会发生矛盾。

陈:听说农村搞计划生育很难的,你们村怎么样?

JGD:我们也有独生子女政策的,全村可能有30来个独生子女,以前是少的,也是现在慢慢多起来的。现在基本上是两个孩子。第一胎如果是个女孩子就一定要生的,重男轻女思想有的。计划生育我们也是抓得紧的,按《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办事,超生就罚款,罚得好重的,超生一个是7万~10万的。

任:听说坊村是“汽配王国”,为什么村里人当初会选择汽摩配件这个行业呢?

JGD:有个上海知青下放到坊村来,他父亲原本就是坊人,村民对他很好,后来有政策他回城了,供职于上海的一个汽车配件厂,汽车配件需求量大,供不应求,他就带了一些汽车配件的样品,到村里来寻找合作,当然也是为了报答乡亲们。他也知道村里办有五金厂,技术质量都不错的。后来慢慢大家跟着做,就成了有名的“汽配王国”了。

我们村里的南洋集团原来就是一个小作坊,慢慢开始做,做大了,现在年产值3个亿呢!

全村办厂的户数在245户以上,占全村总户数的60%左右。村里建有坊村工业区,为浙南地区最大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分为南北两个:北工业区是1992年建成的,有两家瑞安市30强企业落户于此:南洋、胜华波、正东公司,都是生产汽车摩托车配件的;南工业区建于1994年,面积相对较小,入驻企业中规模较大的就是浩钢达汽摩公司。

任:村办企业有没有?

JGD:以前有的,村里办过坊村五金厂、凤凰工艺雕刻厂、坊村弹簧厂、冲电厂、矿山机械厂等,年轻人与困难户都可安排进去做工,那都是在70年代,到80年代这些厂都倒了。现在都没有了,乡镇企业也没有的。全部都是私营企业和个体户。

任:这些厂办得好好的,为什么会垮?

JGD:我们70年代的很多村办企业是很红火的,集体的,联社的企业。后来,放开了呀,大家自己都可以办厂了,业务接过去自己在家干,公家的业务员呢,订了合同放到自己家里去了嘛。80年代后,一个个就全散了,都自己干了嘛。

任:村里和企业联系紧密吗?

JGD:村里企业经常会自发开展各种活动,如组团办产品发布会、展销会等,村里不太过问,其实想过问也过问不了,因这些经济活动不需要村里出面,他们基本也不同村里商量,村里也没去管。最近在开全国性的汽配展销会,瑞安市组团出去,听说是管工业的副市长带队的,还专门搞了个瑞安展厅,我们村就有很多企业去参展了。正东公司的老板还经常到美国考察。

任:村干部拿工资,跟办厂的比收入差距可能很大吧?

JGD:我们的书记、村长家里都办厂的,靠国家这一点工资不够用的。就是我没有办厂,没本事就只好拿点工资了。书记有两个厂,村长家里开了个汽车门锁厂,是跟外甥合伙的,外甥帮着打理业务。

任:村长书记在村民中的威信怎么样?

JGD:威信(挺)高的,特别是CSJ。我们的CSQ书记是去年选上当书记的,在这以前,他当过两届的村长,三年的副村长,他没当书记时威信比现在还高。

陈:那他现在为什么没以前高了呢?

JGD:现在村里的地被征用了,村民有意见嘛。

任:那当村干部对办厂有好处没有?

JGD:(摆摆手)那是两样的。村里归村里,家里归家里,不会用职权,事实上也是完全分开的,家里有人在管理厂子的。两码事,两码事。现在大的私营企业也有职业经理了,我听说有的就请总经理了,请工程师,有智囊团的。

任:村里跟上级的关系怎么样?

JGD:联系密切呀。市长,有个白市长,他下来都住在我们村。瑞安在搞一个“百村示范”和“先锋工程”,白市长是直接联系我们村的。他说,村里工作上有什么困难,直接找他。

任:您对村里这个班子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JGD:我们村领导班子是很团结的。领导素质高,有号召力、影响力的。CSJ在村民中威信很高的,他在当书记前还当过两届村长,那个时候威信还更高。书记很善于学习的,说话呀、跟外面的交际呀都很好,他高中毕业,还念完了大专。解放后第二任书记就是我们现在村长的父亲,当了20多年书记,劳累一生了,一心为公的,村里人大家都对他印象好。

任:村会议室设备很朴素呀,为什么不更新一下?

JGD:村民对村里财务很敏感的,怕村干部乱花钱,我们也就因陋就简了。村里的财务制度很严格的,财务定期向村民公开。村里尽量避免各种不必要的开支,买办公设施这样的开支都要大家坐下来开会研究通过的。我们村没有配办公用车,村干部办公室也不配空调,怕村民有意见,空调电费也是一笔开支呀。所以,都是自己家自己买。你看这台冰箱,还是去年上级来这里检查工作,夏天实在热得受不了,我们召集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决策后购来的。你看看,办公楼值钱的东西很少的。我们这里全体村民大会是无法召集的,代表会都难召集,因为村里人跑外面的太多,业务太忙顾不上。我们也有账目监督的,叫村民代表来看,有人都说没时间。

任:这个村的人都姓什么?

JGD:村里的姓“陈”的最多,可能有60%以上吧,其他比较多一点的就是姓“王”的和我们姓“金”,我们姓金的只有30户。其他还有徐姓和戴姓等。

任:这些姓都有自己的祠堂吗?

JGD:只有陈、王、金这三个姓有,其他没有的。这个祠堂现在不作兴了。清明会去吃吃酒。

任:村民来往多不多?

JGD:居民来往很多的,朋友串门,客人来得多呀。

任:这里结婚有什么礼节?

JGD:结婚费用好高的,房子、汽车、摆酒,一桌就要1500~2000元,在酒店摆,一般都要摆到20~30桌。女方出嫁妆,现在要房子、汽车了,现在基本上父母给女儿陪嫁,好一点的就是房子,现在房价要2000~3000了。男方就是出点钱,出彩礼10万~15万。结婚一般住在男家,几乎不到女家去落户的。春节女的要回娘家过新年的,年轻人不重婚俗的,很想标新立异。

任:这里有离婚的没有?

JGD:我们这里呢,离婚的不多,有是有的,一个村就两三对吧,家庭是蛮稳定的。早婚也不多,老年人没了老伴,再婚的少。

任:朋友之间来往、送礼之类有什么规定?

JGD:朋友嘛,有喜事,去喝喝酒,一般礼金是要的,300~500块吧。最好的朋友会几个人合起来给他买点贵重一点的东西,主要是看他需要什么,比方说家具呀。我们村里的人消费大,烟酒支出大,抽烟一天要一包,这里都时兴“大中华”差一点的也是抽“利群”。

任:村里的文化生活怎么样?

JGD:国庆节出去旅游的好多,自己开着车去的。文化活动村里是没有组织的,也组织不了。村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组织不好还倒霉,吃力不讨好,也很难组织的。我们这里的活动是自发组织的比较多,我们村里不去打扰的,只要合法就行了。我们村里没人参加“法轮功”的,忙着挣钱,没空。老年人嘛迷信多一些,念经呀,基督教堂呀。村里没有组织修庙,但是村民自己修了几座,都是经过瑞安市批的,手续正规的。

任:村民的消费大不大?

JGD:大的,老板都喜欢买车,几乎每家都有车。

任:村里教育怎么样?

JGD:有个小学,规模不大,小孩子也不多,生源不足。因为有钱人家都把小孩送到好的学校去读书了,都到外面去了,到塘下镇中心小学去了,条件比较好的。中学更没有了。

现在村里读书人多了,每年上大学的就有20来个。在宁波、杭州呀都有,有人还读到了硕士。村里人为教育舍得投资,把小孩子送到老师家里去学,不过,教育局是不让的,怕影响正常教学。

任:村里老人养老问题怎么解决的?

JGD:农村有五保户,主要是失去劳动能力的家庭,残疾的,无子女的。村里会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一年也就是一、两千,年底慰问一下,主要还是靠自己。瑞安市的敬老院办在我们村里,有十多个老人,用的是村里的房子,资金是财政拨款的。以前有一些老人进去的。有个抗美援朝时的老兵,志愿军老人也住在里面。

任:村里有没有优抚、扶贫?

JGD:有的,年底慰问有的。大家日子都过得去,有的人呢给他钱他也不要,有人就拒绝过村里的帮助。

任:村里企业的发展给村民带来什么好处没有?

JGD:当然有,厂里一发展,第三产业就带动起来了,南洋集团门口你去看看,成了一个小集市,天天好多人的。大企业发展了,为村民提供了加工企业,像一些小配件就给村民加工,各家各户不都有事做了?还有呢,厂里会投资、捐款、修桥、修路的,做了不少公益事业。还有,村民遇到困难了,他们也会捐资,前段时间有人打石头伤了腰,就有企业为他捐款了。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