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采访对象:YHP,38岁,摆菜摊的个体户。
采访时间:2003年11月1日
采访地点:家中
采访人:小芬}/bl}
芬:你和你老公是怎么结婚的?
YHP:我们是通过做媒结婚的,那时我二十岁。我是从肇平阳那边嫁过来的,因为我阿姨嫁到这边来了,是她帮我做的煤。
芬:你老公以前是从事什么职业的?
YHP:他以前是凿石头的,他一直从17岁一直干到42岁,去年10月1号起就没凿了,因为那时他腿被压伤了,哎,治了好多钱,可惜没买保险啊,村里补贴了3000块,至今仍一瘸一拐的,以前那份工作太危险了,所以就不做了。
芬:以前那份工作收入怎么样啊?
YHP:忙的时候嘛100多,闲的时候40、50块吧,不多啊!
芬:你们经营现在现在的这个菜摊有多久了?
YHP:我们以前是摆摊子卖菜的,现为了方便自己吃住,才买了这个铺位。
芬:现在收入比起以前的怎么样啊?有没有好点啊?
YHP:现在家里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不过收入不高啊,像我们这种人钱赚得不多,可花的也不多,日子过得平平淡淡。
芬:你们一般儿子从哪儿娶,女儿往那里嫁啊?
YHP:就是附近嘛,还能嫁到哪里去啊?只有极个别嫁的远一点,一般就在塘下啊,鲍田啊之类的。
芬:以前的结婚和现在的相比都有哪些不同啊?
YHP:以前结婚摆酒席时邻里是没请的,只请了至亲的还有顶好的兄弟姐妹意思意思,而现在呢,人家送你就请,以前朋友结婚礼金是20块,现在是2000、3000块。
芬:你嫁过来时,你夫家已经分家了没啊?分家时有人主持没啊?
YHP:已经分了,我的那个他,很可怜的,独自一人,家又有一老娘,哑的。他有两个兄弟,他老二。没人主持分家。我老公姓陈,大多数坊村人都姓陈,姓陈的占全村人的百分之60%。
芬:你对你们村的祠堂有什么想法?
YHP:我信耶稣的,偶尔去教堂一下,我老公从没去过,以前生活很困难,婆婆哑,老公总一心思只想赚钱,他不关心其他的事,而修祠堂的钱是信佛的人出的,他们自愿出钱,差距多出少,随便他们。
芬:你刚嫁过来时家里都有哪些电器啊?
YHP:缝纫机啊,电风扇啊,电视机啦,录音机啦,现在多了台电脑,第一台电器就是结婚时买的
芬:你们孩子满月还有结婚时送礼怎么送的啊?有没有哪些人你是不请的?
YHP:以前是送20块,面2斤,现在是面5斤,502块,请客嘛,亲戚朋友,还有送礼的邻居啊都有请,那些不对路的、不熟的、看的不爽的朋友就不请。
芬:你们邻里发生矛盾是一般都找谁解决啊?
YHP:这个吗?应该是村委会吧,很少发生这种事的呢。在我们村权利最大的是书记,其次是村长,我们还是挺听书记的话的,他最大吗,不听他的听谁的?
芬:你认为村里的干部能力强吗?
YHP:应该都挺有本事的吧,不然怎么会爬上去啊,我老公怎么就没这种命呢?
芬:村干部都有为你们村干过些什么事啊?
YHP:该用得上他们的地方就找他们啊,如办房产证啊,土地证啊,开证明之类的。
芬:你们村跟别的村比起来,算怎么样啊?
YHP:算一般吧,还过得去。
芬:你对你现在的生活还满意吗?
YHP:还可以啊,以前住的是二层高的老屋,现在是六层高的楼房,公公已死,哑婆婆轮流在子女家吃住。
芬:以前赚的钱大多花在哪儿,现在呢?
YHP:吃啊,用啊,子女上学啊,所剩不多,现用在建房子,儿女上学,买车,投资建厂,多余的存银行。
芬:这里有什么娱乐设施呢?
YHP:没啊,没有旅馆,没有舞厅,没有电影院,只有老人亭一个,我没去过什么地方,最远的去过温州,已经十几年了。
芬:你们这里的人大都以什么为生?
杨;大部分人做汽配、摩配,这几年生意比起以往的差多了,电费贵了、水费贵了、工人的工资也高了,原料的价格高了,小厂生意不好做,可好的大厂一年也有好几千万的。我们比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