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CYY访谈实录
在线阅读 收藏

(CYY,男,63岁。任村委会主任或村书记10多年,办有一家织带厂。访谈时间:2002年5月18日晚,访谈人:卢福营、胡国强、吴萍。访谈地点:乐村CMC家。)

卢:家里原来你是几兄弟?

陈:我?我兄弟是两个兄弟。我爸爸是三个兄弟,有两个弟弟是在建德,就住在建德。只有我爸爸,我爸爸是老大,只有他留在我们这里。为什么住到建德去呢?以前是抽壮丁,他们三兄弟抽到,我哥哥抽到了,四个壮丁抽到了,他们就逃到建德去。后来,反正土改嘛,家里只有一间房子,三兄弟一间房子,他们干脆住在那里了,土改改在那里了。建德去,我爸爸他们三兄弟改在那里了,土地改革的时候,两个弟弟住在那里,只有我爸爸住在我们这里,那个时候是这样子的。那么,三兄弟是在那里鸡毛换糖,就在建德鸡毛换糖都在那里,我爸爸三兄弟都在那里鸡毛换糖。就是土改以后呢,两兄弟干脆就改在那边。

卢:现在,你家里几个人?

C:现在,我家里5个人。老伴、儿子、媳妇、孙子。

卢:那么,你们5个人,大致上估算一下,你们年收入大概有多少?

C:现在,基本上,我们5个嘛,总10万块钱差不多。我的厂不大的,稳是比较稳的。我这个厂办的时候,是这样子想的,比较稳当,因为我们年纪大的人求稳一点,大步不敢跨。

卢:实际上,你们这个村办的厂都比较稳。

C:哎,都比较稳当,我们这一代都比较稳定的。有的人家,以后发展下去不能,所以稳比较稳。所以我们这代人这几年也发展比较多,因为稳一点,求稳一点,大钱不好赚,就是。

卢:现在,你们大致一年要多少开支?

C:开支?我家里开支的话,生活开支的话,一年2万元差不多。送礼啊什么的,生活费开支的话,2万元差不多。

卢:送礼大概一年要多少?

C:送礼很难讲的,一般是要两三千元至三四千元。今年是一千六七百元就够了。最早的时候,200块钱。现在200元是最少了,有的500元或六七百元哦。这看大家面子,礼尚往来。我们这里讲哦,你送给我,我送给你。反正就也这样子送礼,礼尚往来,我们这里也这么讲土话。

卢:你小的时候,大致上15岁之前,你吃呀、住呀大致上是什么状况?

C:我那个小的时候,我在土改时,大概是十二三岁。刚刚解放初期,我那个时候是读小学三年级,15岁的时候小学毕业了。大概12岁,在廿三里小学里读书,那个时候读书。后面呀,感觉到不高兴了。因为刚刚去读书那时候嘛,我哥哥是参军的哦。我哥哥是1949年参军的,1949年的时候,我家里贫困,读书是免费的,那个时候是免费的。后来到15岁那年,刚要毕业的时候,那个要1块钱学费,1块钱学费,家里拿不出来。后来,那个班主任哪,他讲你1块钱拿不出来,参加毕业考试不能考。后来,我讲不考就不考。他讲你不考,以后打算干什么呢?我讲以后打算两个事:一个出去打工,第二个参军。那个时候,小学毕业参军也可以的哦。我讲两条路。我那个书包一背到家里。后来,那个班主任,搞下来讲:你不要,先考下来再说。1块钱,那个时候,家里1块钱都搞不出来。我们家,在乐村的话,我们家是算贫困家庭。我们一般那个早饭,十天有九天没有吃到的,一天吃两餐。有时候,中饭,回到家里,打开锅一看,没有烧起来,也有的,也去读书,也去的。晚上回来,下午回来放学的话,我们就挑点野菜,野菜搞点来。有时候,就野菜烧起来吃。那个野菜不像有油呀,很多时候连盐都没有用的啦!盐都没有放进去的啦!基本上,这个野菜吃得很多。

卢:当时,你家里几个人?

C:当时,我们家里7个人。我哥哥参军去的话,家里就6个人。我爸爸嘛,去鸡毛换糖,家里就我妈妈。我妈妈主要靠什么呢?我们这里就打草鞋。以前我们这个村呀,就叫“草鞋村”,家家户户都是打草鞋的。这个时候的话,我们这么大的木头上敲稻草。都是敲得很响的,晚上敲稻草,敲出来。白天嘛,那些老太婆、女人嘛在那里打草鞋。从前,我们这个村,草鞋也是很风靡的,乐村草鞋。以前,我们这个村草鞋也是很风靡的。乐村鞋,很有名气,也很大的。我家里就靠我妈妈生活。

卢:像你们家六七个人,有多少田?

C:田?土改后面嘛,我们那个时候嘛,大概一个人7分田,有5亩多田。那个时候只种一季稻。一季稻,稻谷收起来嘛,总有四五百斤。那个时候产量很低的,下半年就没有东西种了。后面嘛,也好点起来了,解放以前嘛,也是这样。

卢;当时,你们吃的东西,主要吃什么?

C:吃的?主要是那个,你们不知讲什么,我们这里叫马兰头,马兰头的。现在这个时候有田螺,田螺也很多噢,那个时候也很多的啦!一下子就搞很多,挑马兰头呀什么,马兰头是一年到头都可以吃。

卢:这些东西拿来充饥啰?

C:那个饭的话,就我们这里的田里面有田菜、田荠,那个东西,吃的啦。现在我们这里,他们也经常去搞点吃一餐。吃掉了,那个东西很凉很凉的,解毒的啦!现在讲解毒的啦!都喜欢搞点来,吃一餐,烧一个饭。很多人去搞的,那个香啰!很香、很香的野菜,香米、香菜,野菜、水芹菜啦,还有地上那个叫地衣的那个什么东西啦,地上捡起来的,像木耳一样的。地衣,下过雨有的,那个不知你们叫什么东西,我们土话叫地皮。

卢;这个马兰头是当菜吃,还是当饭吃?

C:当饭吃,那时盐都没有啦!油、盐都没有放进去的啦!

卢:像当时,你们买着吃的东西有没有?

C:买来吃的?到那里买来吃的。我们那个时候打草鞋,草鞋拿去,现在这个时候嘛,笋,一双草鞋两斤笋。那个时候挑笋的,以前都是肩膀挑的,没有车的,没有什么东西的,挑出来的人一定要穿草鞋的。买不了,就去挖一点什么。

卢:家里面,像酱油呀这些东西有没有?

C:没有,哪里有酱油呀!客人来了,酱油都搞不到,油都搞不到咧!基本上,自己吃的那还有酱油?还有什么东西?客人来的话,还会搞一点。

卢:穿,你们穿什么东西?

C:穿?那个时候,我们冬天穿一条裤子。我们读书的时候呀,穿什么,里面穿一件,外面就用那个棉絮,我妈妈给我包起来,把它上面包一下,捆起来。所以那时候读书去运动啦,跑步呀什么,不敢去的。搞得我后来把棉絮掉下来的,就是。下雪天,就是……

卢:就是冬天没有棉衣,外面没有罩的?就里面一块布,外面用棉絮捆起来的?

C:哎,里面棉絮包起来,在胸前捆起来的。下雪天,就是赤脚去的,根本没有套鞋。我同隔壁村的一个朋友,哦,他刚刚今年死掉了。我们两个从这里跑过去,到学校。我们小学里,门口有一条河的,刚好大门口有一条河。以前是有一条河,现在没有了。刚刚到那里,脚洗掉,那个蒲鞋穿进去。蒲鞋夹在身上,夹去的,还背个火炉。我们读书都背个火炉去的,这么大的一个火炉,火炉不带要冻死的,都带一个火炉去的。下雪天,都是赤脚的,根本没有草鞋穿的。到那里,河里面脚洗掉,再那个蒲鞋穿进去。

卢:你们做衣服的布是买来的?还是自己织的?

C:布,那时候我的爸爸家里做得也很少很少。做的衣服,买的是洋布,那个土洋布,3毛多钱1尺的那种。藏的、青的,还有黑的,染一下,买来的时候都是白的。

卢:东阳土布你们穿得多不多?

C:东阳土布,有,我们穿也不穿得那么多。我爸爸,以前我小时候,我15岁的时候啦,他买来以后,我们这里是长袍啦,最早最早时候是长袍啦,长袍噢,他买来,给我(旧的)哦。旧的买来哦,前面一个洞,后面一个洞,两个洞的。人家说,你是枪毙掉的人买来的,那个穿穿。觉得十五六岁了,人家这样子讲讲,懂事以后就不穿了。刚刚是前面一个洞,后面一个洞,真的,可能从枪毙掉的人那里买来的。人家是这样子讲的啰,从前是买人家的旧衣服,摊子很多的,旧衣服买进来穿得很多,我那个记得很清楚。那件长袍买来,那个记得很牢很牢的。

卢:当时,像你们家里,住房有多少?

C:住房大概有30来个平方米,7个人,吃、住、厨房、养猪全部在里头,一间房子里。

卢:那你们睡觉睡哪里?

C:睡觉,就睡在楼上。楼上还是半间用楼板隔起来的,还有后面半间没有楼板的。

卢:就是半间有楼房,半间没有楼的,是吧。你家30多平方米,就是一层30多平方米啰?那么,你的家里,在你记忆中,小时候,家里最值钱的是什么东西?

C:哎,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啦!我们家里,现在还有一个从我爷爷手里传下来,还有一个,就我们装肉用,那个木头做的东西,我们这里叫肉桶。这是我爷爷手里传下来的东西,哎,请菩萨用的那个东西。我爷爷手里传下来的,装肉,装猪头,请菩萨用的那个东西。

卢:可能,我们没见过这种东西,你们这里有的。你们家里,当时用的床是什么床?

C:当时用的床,是用两根长凳,上面板盖一下,板上面是稻草,稻草上面是草席。我们这里草席是从永康贩来的,到南马,南马是草席最著名的地方。到那里去,每年到那里去,到那里带点过来。

卢:盖的是什么东西?

C:盖,我们小时候,盖的是棕衣,那个蓑衣呀什么。根本也不够的,棉被也不够的。就下雨天种田的话蓑衣穿出去,晚上就盖在身上。小时候,四五个人一个床铺,哪有一个人一个床铺、土布被呀。那个时候,用土布做的被。

卢:那个时候床是要有栏杆啰?

C:没有栏杆的。

卢:那样的话,是用墙壁当栏杆,以前,一般床都是有栏杆的。

C:以前的床嘛,臭虫、跳蚤,那个都很多的。就是解放以后,跳蚤,还有臭虫那个时候也很厉害的。那个床铺里面,那个东西很多的。我妈妈是经常用开水浇起来,到那里注一下,烫一下,烫一下给它烫掉。以前没什么药,你身上有两个跳蚤的话,你晚上根本睡不着的。那个时候也会睡着的,天天也习惯的,你今天晚上哼,明天晚上哼,天天晚上哼哼习惯了。现在如果你身上有一个跳蚤、两个跳蚤,哪还能睡觉?根本睡不着的呀。

卢:那时候长时间不洗澡的呀?小时候,一年到头冬天不洗澡的,席边上积着很厚的一层泥。

C:我15岁那个时候,走出来,看到人家的一个牛,就问爸爸:爸爸,你牛不买一只?为什么我们家里牛不买一只进来?他讲怎么买得起,得要多少钱?后来我哥哥转业回来,40几块钱买了一只牛进来养。40几块钱都买不起的,那个时候。

卢:小的时候,你们小伙伴之间玩是玩些什么东西?

C:那个时候,还有什么东西玩啦?那个时候,过年嘛什么东西,那个鞭炮去捡一个来,那个蜡烛油搞点,年三十晚上,烧一下,那个当电光用的呀,还有什么东西玩呢?那个时候,有什么东西玩啦!

卢:那个时候,晚上,小孩总要弄点东西玩玩,娱乐娱乐呀?

C:那也跑来跑去,跑一下啰。那个娱乐,像什么电视啦,什么都没有。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开放。一般肚子也吃不饱,高兴也高兴不起来。什么娱乐啦什么东西,那个时候,也忘了,那个场面。

卢:买的玩具是没有?

C:没有。

卢:那自己做的那些玩具总有的吧?

C:自己做的,就是我们自己泥巴挖过来,做个土枪呀什么啦,那个就这么玩一下啦!

卢:我觉得现在的小孩子很多玩,还不如我们那时候玩得有劲啰,现在小孩子关在家里弄个汽车玩玩,弄个拼图拼拼,你们那个时候才有创造性呢,你们那是智力游戏,金、木、水、火、土,有口诀的。

C:那个时候,找柴,怎么找得高点的,高跷那个做起来。跳绳呀,打仗呀,这些东西玩一下。其他东西,去买进来的话,哪里有钱去买?

卢:都是一些不要成本的玩,是吧!人多一点,生产队时我们开始玩老鹰抓小鸡、丢手绢。那个时候,就是生产队里,小孩子要记工分的哦,在操场上玩得比较多。

C:解放以前,玩的人比较少,那个时候的话,晚上就把家里关起来,不出去。那时候是狼很多,我们这里被狼带走的也很多。那个时候,狼很多的。我们小的时候,晚上不敢出去的。很多很多的狼,给狼背去的也很多的。

卢:狼嘛,不要说解放前,解放后,你们小时候还有。

C:哎,那时候,晚上,爸爸妈妈看得很牢的。晚上,不好跑出去的。搞得不好的话,我们这个公路里都有,什么地方都有,什么地方都有,搞得不好的话就会被背走。

卢:现在,慢慢地,山上柴火没人割了,狼可能还会慢慢地出现!

C:它,狼是山上不能住的,都住在平的地上,大山里是不能住的。以前,我们迷信讲的噢,山上山神土地把狼赶走。狼不能住在山里,所以真的住在大山里面的狼是没有的。

卢:平常,你们小的时候,同人家交往,主要是和哪些人交往?

C:来来往往,我只交了一个朋友,就是我们下一个村的。他叫什么名字呢?他叫金先村。同他交朋友,从小学读书,我们同一个班。因为他爸爸死得早,他家里也比较贫困。两个人,我们两个人赤脚去,落雪天,我们经常一起去的。因为他爸爸死得早嘛。我们夏天,他水塘里车水。以前没有抽水机的噢,就是用脚踏上来那个水。有水的时候,我赶过去,我们两个人把那个水踏过去,给他家里踏过去。没有事的话,我们两个人也经常一起玩。他今年没有了,死掉了。

卢:和其他人不怎么交往吗?

C:一般不是那么好的朋友,交往是一般的情况。

卢:你们村,同你同年的有几个人?

C:同年的,有三个人。

卢:同年的,差不多年龄的当时同村里的交往多不多?

C:一个,我舅子,我老婆的哥哥同年的,另一个也是姓王的,我们三个同年的。一般我们三个人,自己的舅子当然来往的。同他嘛,堂舅子,我们讲起来是堂舅。一般的大事情上来往的,如儿女结婚啰,造房子喽。小事情就不来往。

卢:平时亲戚之间,小的时候跑亲戚多不多?

C:小的时候,跑亲戚是这样子的。不要你去,拼命去,去拜年了,什么啦哦,有点吃的。实际上,那个时候吃的,同现在比的话,是不能比的啦。

卢:就是,小时候去跑亲戚是觉得有吃的,亲戚这里菜好。

C: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什么瓜子啦这些,以前都是麻糖,一个嘛,就是白糖,就是一条一条拉出来的那个米糖啦,就是一条条拉出来的那个,就是两种东西吃啦。

卢:麦芽糖,我们那边叫糯米糖。

C:以前去拜年就这两种吃的,其他东西没有的。以前过年那时候,那个麻糖不是拿出来一片一片,叠起来再拿出来。不是这样,拿出来一大袋,你吃,你吃。那时候,哪家是不可能气量有那么大的。

卢:拿出来,招待客人,心里是很舍不得的,是吧!叠得方方正正地、很漂亮的,拿出来,你一拿的话就破坏掉了。

C:这么大一个盘子,一片一片叠上来的,不像现在,一块拿上来,你们吃,你们吃,以前都是这样子的。

卢:当时,你们家的亲戚,主要是哪些亲戚有往来?

C:一个姑父,一个娘舅家里,这两个家里。

卢:实际上,就是两代人,第三代一般都不大跑了?

C:第三代,一般的表兄弟么,也跑一下,表兄弟搞得好的话就跑。搞得不好的话,表兄弟都不跑。大家关系不好的话,表兄弟也不跑。关系好的话,表兄弟也有跑一下。

卢:你是几岁开始正式参加劳动的?

C:我,15岁,小学毕业,看牛。看牛以后嘛,就开始耕田。看牛那时候很高兴了,爸爸耕田,和爸爸回家一起吃饭。很高兴的那个时候,感觉很幸运。15岁就参加劳动,给人家割稻子呀。

卢:鸡毛换糖去过吗?

C:鸡毛换糖去过的,鸡毛换糖的迟一点,我23岁去的。

卢:那,鸡毛换糖之前,就一直在家种田啰。

C:哎,就在家里种田。

卢:鸡毛换糖换了几年?

C:鸡毛换糖,在建德换了三四年啰,后来到江西去换了3年,共换了7年。

卢:老婆是哪年讨的?

C:23岁。讨老婆那年嘛,刚刚爸爸死掉了。我老婆讨来一个月,爸爸没有了,爸爸死掉了。爸爸死掉了,家里条件变得困难起来了,后来一个叔叔上来,问我你家里怎么样?我说家里经济比较紧。哎,我叔叔就带我去了,带过去,去鸡毛换糖。我叔叔带我去的,也住在我叔叔家里,到建德。

卢:鸡毛换糖以后,你23~30岁这段时间基本上是鸡毛换糖,之后你做生意做过没有?

C:鸡毛换糖后面嘛,我们廿三里开始了什么小商品啰,搞一点进来,叫老婆去摆一下,自己也去摆一下。这摆一摆,到义乌也去搞一下。义乌搞搞之后嘛,到云南去,云南搞了3年。云南蒙池那边,那边搞了3年嘛。家里老房子烧掉了,那个老房子烧掉了嘛,我讲也不去管他。对开放成怎么个前途也搞不清楚哦!不相信了,那么,80年代么,房子也造好了。80年代么,生意做做后么不做了,停下来了。我讲共产党开放到后面不知道什么前途,什么阶级斗争啦,投机倒把啦,搞不清楚。

卢:怕被批斗?

C:那个停下来,后来到1987年,到义乌去摆摊,搞一个摊位。哦,那时搞那个摊位,花了很大力气,搞不到。

卢:那个时候买个摊位要多少钱?

C:那个时候就不准卖,不准租。摆在那里,看这照片不是你的话,就要抓走。那时候是管得很严的,你租也不准租。

卢:就是还是限制比较厉害的,谁买去就谁用,是吧?

C:所以我拐弯了很大的路。我建德有一个在市场里面当副所长的亲戚,后来他给我搞一个摊位出来,这样子花了很大力。

卢:1987年就开始摆摊了?

C:哎,1987年开始摆摊。摆摊,当时到宁波那里拿手表带,那个时候是3000块钱出去,就是宁波表带拿过来,放在义乌卖。

卢:主要是专卖手表带?

C:哎,专门卖表带。表带搞了,到1991年,到广东,到广东。那时候改行卖胸罩,广东进过来,那时候开始卖胸罩了。胸罩到了九几年嘛,我们这里都办厂了,我也转过来了。我小儿子刚刚那16岁,初中毕业,高中考不上。我讲花钱去读高中也给他去读。廿三里那个高中,是我同学当校长的啰。他讲他来买的话要5000块钱,5000块钱要最优惠,最优惠的。我讲你去读,他不肯去读书,他讲这个眼睛都没有用了。他讲再读下去的话,这个眼睛都没用了。后来没有办法啰。叫他去摆摊嘛,他也不高兴;去看仓库,也看不住。后来,我打算就先买一台机器给他看。我们这里小伙子,最难管就是十六七岁到20几岁那段时间,管不住的哇,很容易搞下的,最危险的时候。

卢:这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读书嘛读出来了,不读了,工作嘛,这个不想做那个不想做。

C:所以家里先买一台机器,白天晚上叫他看机器,在那里管,从那时候开始转过来的。

卢:那时候是九几年?

C:那时候是1994年,就开始办织带厂,一台机器买进来看看。一台机器反正也没有用哦,干脆就再加一台。那时候,我那机器买来也要十万三千元一台。

卢:现在几台织带机?

C:现在6台。

卢:一个人看一台?

C:一个人看两台,还要换班。现在家里7个人,反正有时有些事情自己做,打包啦,针线啦,分带啦,我们自己家里4个人长期可以做。长期做的话,我今年雇了工人。我讲500块钱一个月,叫他打包,打不起的。打起来,就乱七八糟地给你打起来。我讲这个包装是最重要的,包装包不好的话,这个货就整批没有用,人家讲次品,对不对?今年,我这个带子是卖180块钱,是60块钱1公斤,1320米是固定的。他偏偏打到3公斤4。我讲你这样子打起来的话,按包卖,还不亏死呀。赚赚多少呀,对不对?你出4两的话,六七四十二,你42块钱没有了,你这样打的话。现在,这个机器电脑控制在那里,我讲这个机器停下来,你就不要动机器,停下来又开起来,打了一筒,再关掉。我讲这个机器是电脑控制在那里的,它自动停下来就是1320米,就够了,你不要再打了。他偏偏又开一下,我讲你打到三年,打包打不标准,你这样子搞。

卢:就是他给你织多了?只多不少,这样货销得出去啰(玩笑)!

C:还不给你亏死了。一个包就少42块钱,还不给亏死。

卢:现在义乌的摊位还在吗?

C:还在的。

卢:那就义乌一个摊位,媳妇在看?

C:哎!

卢:那,那个摊位现在是做什么生意?

C:摊位,就是自己家里做的带子。

卢:现在,好像带子很多,金华卖这种东西的蛮多了。

C:我从今年开始都做胸罩带。那个服装带,基本上机器没有动过,服装带利润太少了,利润太少了。还有那个账欠得很厉害,前年的账都还有好些没有收回来。

卢:可能现在办厂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C:我们这边拉过来嘛,丝呀,筒呀,全部都是现钞,这个太难了。

卢:你这边一边做生意啦,一边办厂,你田地有没有丢掉?

C:没有丢掉过,田地,还一直在那里做。我讲不要去做,我那个老太婆她一定要去做。她这个思想,她讲自己种起来的米好吃一点,也干净一点,买来的不干净,什么大麦啦都有。自己家里种起来的干净一点,大米也好吃一点,种了2亩多田。

卢:菜还种吗?

C:菜也还种的。一般自己家里种菜,我不大去管的,是我老婆去管的。为什么呢?我这个人从19岁那时候开始做大队会计。当会计嘛,那个时候都是大队统一分配的,那个时候记账呀什么呀,所以都没什么空的,所以种菜呀什么呀,我家里一般都不管的,家里事都不管,都是我老太婆管的。

卢:入党,是什么时候入党的?

C:1961年。

卢:蛮早的,1961年的党员,在你们村里不多哦?

C:哎,那个时候大概6个党员。

卢:任村主任是什么时候?

C:村主任,大概1973年开始。

卢:1973年,那时候叫什么?

C:大队长,后来任村书记。

卢:大队长,村长,村委会主任,你都当到了。

C:现在,我们这里讲话,乐村大队也是这样讲的。

卢:实际上是换了好几遍了,开始大队长,再到村长,村长是一届了,后来又变村委会主任。

C:“文化大革命”那时候还叫连长,大队长又叫连长。

卢:“文化大革命”时,是革委会主任,那么现在,你家里的吃住情况怎么样的?

C:现在,跟人家来比是比不上的,实事求是讲哦,对不对?像满昌家里住的,我们是比不上。我们前面那个还没造下来,就是现在住那老房子有5间。第一次造的房子火烧了,第二次又造,第二次我造在老婆哥哥的隔壁。

卢:几几年造的?

C:七几年,平房。

卢:七几年造是用什么东西造的?

C:三合土,沙墙啰!

卢:沙墙嘛,是70年代初。

C:第三次就是1984年造的,造了两层楼房。现在到这里是第四次造房了。

卢:两层楼是用什么造的?

C:上面是砖头的,下面还是沙墙,(楼上)空斗墙。

卢:楼板是用什么做的?

C:楼板是水泥板,五孔板。

卢:当时五孔板还是比较先进的。

C:盖也是平房盖的,当时那时候我床(指墙脚)是1米5高,宽是1米2,当时造下来还是比较先进的,1984年的时候还是可以的哦。

卢:1984年的时候用五孔板的话,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啦,那个时候很多是用小梁薄板。

C:人家讲你做得怎么这么大方的。那个时候买水泥,你有钱也买不到,买钢筋买不到,不像现在,要用什么有什么。原料那时候你有钱也买不到。

卢:那时候,水泥多少紧张,我家弄点水泥地,叫我同学去帮忙,我同学在水利局的,开后门,开个一吨水泥出来,那个面子多少大了。

C:那时候,我那时候反正靠建德的我一个妹夫,在那个镇里面当书记的,他那个镇上水泥厂很多的,建德那边水泥厂很多的。后来我跑过去,我说水泥有没有?他问,你造房子,要多少都给你。后来我车子放过去,那个水泥厂里面没有。后来到书记那里,先从他那里先拿过去。后来,那个就拉出来了,他那个时候是区里面副书记。

卢;你这里是第四代房子,是吧?

C:哎,第四代房子。

卢:哎,从代数讲,应该是第四代房子了。老房子,就是土改的房子,最老了,是吧?沙墙和烧掉的房子和第二次造的应该是一代房子,是同一代房子,差不多。烧掉的那个房子也是沙墙的?

C:哎,沙墙,木头结构。我的是差不多的结构的代数。后来到八几年的时候,就是楼房结构了。现在是变成大梁了,框架结构了,是吧!算起来价格都相差大了。现在这个厂房嘛简单先造起来再讲,先生产起来。住房条件,到后年可造到前面来了。今年还可以,去年这个设备搞起来了。因为那个设备没有加起来呢,人家样品拿来,那个带子没法给他做。做是做得出来,但是这个上色打包没有办法,解决不了。现在上色、打包自己解决了。所以现在我们讲高科技,高科技哦,高科技就是设备啰。反正就是那个高的设备搞起来,没有高的设备装起来,是没有办法。

卢:现在你的房子,是那边5间楼房,这里几间?

C:这里14间。

胡:24间房子?

C:前面还有3间。前面那块空地是我的,前面还有3间,还没有造,什么时候造起来……(笑)

卢:那个5间楼房嘛出租?

C:出租。

卢:自己雇来的职工也住在这里?

C:职工住在这里,我们职工都住在这里,职工不住在这里不方便。

卢:两班倒?

C:两班倒。我们这里都两班倒。三班倒的话,他工资太低一点。两班倒的话,工资要高一点。我们现在,最高的两个女工是800元一个月,两个是800元一个月,其他是600元一个月。

卢:车子买过没有?

C:还没有买过,只有一个摩托车。

卢:家里住的是有那么多房子了,那么那些用的寝具,像床呀之类的呢?

C:床铺?睡的床铺就是棕绷床。我们家里,媳妇那间她是高了,不过派头也不那么大。我这个人是这样子想的哦,反正前面房子造下来的话,他这个房子里面肯定要装潢,一个房间肯定要装潢起来的哦,你那个家具呀什么的买那么多,买起来又没有用,还是简单点,朴素点,过渡一下,不要那么讲究。前面房子造下来,他一个房间肯定要装潢的嘛,最少他们自己的一个房间要装潢起来,装潢起来,这些家具有什么用?

卢:你们老两口用的家具,是老家具还是新家具?

C:我们老家具没有了,都是新的。大衣柜什么的都是新的,以前我们那种什么小橱啦,那个没了。都是新式的啰。以前我们所说的两门橱呀、三门橱呀,这些没了,不要了啰。哎,没有了。睡的床铺虽然是那棕绷床,但床铺都是新的,新做的。

卢:现在,你平常除了厂里干干,还做点什么事情?

C:平常还做点什么事?村里有时候叫我去帮一下忙,噢。卢:现在村委还兼着啰?

C:现在不兼了,去年还兼。

卢:这次选了之后,就不干了?

C:选了之后,60多岁不能参加了。

卢:现在村委干部哪几个人?

C:基本上是老的,加了一个女。加了一个女的,原来是妇女主任。她计划生育(违规),党籍开除掉之后,今年村委里选进来的。我下来,加了一个女的。

卢:原来当过妇联主任的,是吧?因为超生,开除这个妇联主任的,是吧?这次选上来的,是吧?

C:哎,党员也开除掉,妇女主任也搞掉,今年总算选上了。

卢:今年妇女主任还是她当吗?

C:不是她当,就是村委。

卢:叫什么名字?

C:WXH。

卢:几岁年龄?

C:大概40几岁吧。就是这个塘的对面,做线的,做线厂的。就是这个水塘,朝南那个方向的那个房子。她计划生育违规开除的。

卢:你们王书记也是计划生育违规下来的,你们这里这个还比较多的嘛。

C:他也是计划生育(问题)的。还可以哦,他留党察看两年。

卢:那也是有点厉害的哦。

C:他的水平还可以哦,讲话水平还可以,他不是为了计划生育的话,他就上去了。

卢:他交际能力也蛮强的。

C:他笔杆子,笔写一下也可以的。

卢:现在可能很多东西还是由他写的。

C:我们村里面,反正他写一下,水平还可以的。我们两个人那时候不愿意当,他那个部队刚刚转业,他是按预备党员转进来的。……提前转正的,后来书记就给他当。他是当时的人大代表,县里面发言呀,讲话也很多,他水平还可以的。

卢:你现在同人家交往,在村里,主要和哪些人交往。

C:我,我也不会跑来跑去的,就是要么久云家里玩一下,普昌家里玩一下,要么满昌家里玩一下,要么小店玩一下,基本上现在不会跑出去,一般不会跑出去。

卢:你现在玩,生意的往来多不多?

C:生意上往来是的。要么有些户村里面有点事哦,要么家里有什么事啦,哦,这样子,也会去谈一下,讲一下,其他就基本上不出去的。

卢:亲戚之间,还跑不跑?

C:亲戚,年边(指春节前后)的时候,我姐夫家里去。姐夫大了哦,姐夫他长辈啦,70几岁了。他到我家里来,不能委屈他的。一般的亲戚家里我都不去的,孙子、儿子、媳妇啦他们三个去的。我一般在家里,看着老太婆给烧饭啦,烧菜啦,搞这些东西。

卢:春节的时候,平常亲戚之间也不太来往?

C:平常,他没有时间,我到他家,他也没有人。讲得不好听的话哦,有的拜年去一趟。他们有的一年回来一趟,有的出去外面做生意,有的在家里种菜,去了还要去田里找他,去了也没有意思。

卢:这点就可能与从前有些不同了。

C:哎,以前是大家都没有吃的,现在大家都有吃了,你去也没有办法找人了,很麻烦的。

卢:以前是下雨天啦什么,没有事就去走走,是吧。也是比较多的,现在是比较少了,可能到过年大家都空下来。

C:现在,我们村里的风气就是,你家到我家来玩,是很不容易的。一般家家户户都有个天井,有个大门,都关起来了。哎,大门紧闭,也很不方便。现在出来玩一下,也很不容易。

卢:这可能也是一个。现在外来人口那么多,不像以前那样,敞开大门有种不安全感。

C:再一个嘛,自己家里,反正自己都有工做,像我们啦,满昌啦,书记他们什么打扑克都不会去打的。打是实际上都会打的哦,就是没有时间去打。

卢:晚上平常干点什么,看看电视?

C:我这个人平常电视也不看的,没有什么意思。看电视,我们喜欢看老戏呀什么,儿子他们喜欢看武打,孙子呢喜欢看动画片,这怎么看呢?他最喜欢动画片,就让给他们看。今年要再买个电视,两个电视放起来。现在电视机也1000来块钱哦。再买个大的,放在客厅里。小的还有一个的,放在老房子里,小的那个是什么人租去,就给什么人看。电视也其实没什么好看的,我们老人家嘛,喜欢老的戏剧片,看一下哦。什么武打啦什么,没兴趣,他们青年人嘛喜欢看武打。

卢:像你这个年龄的人,他们在村里面做些什么?

C:像我这个年龄以上的,有的是在家里面种种菜,种菜卖。

卢:厂的有没有?

C:办厂的,就是给那些小伙子帮帮忙。

卢:自己办厂的不多。

C:这么大年龄,自己办厂的不多,都是小伙子办的。

卢:有的嘛,就在家里玩玩啰。像CYC,他59岁了,是吧?

C:哦,这个CYC,因为他生活条件比较好。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小儿子。他儿子的出路非常好,他夫妻俩反正城关镇那边的利息,吃饭也够了。他原来积蓄还很厚实呢,现在还出租,出租这点钱就吃不掉了。摊位出租嘛1万块钱一年。他说,两个人花花嘛,足够足够了。存款是不用动的。他两个人嘛,1万块钱肯定够了,可能很多开支是,大的话很多都是人情往来的多些。人情往来,在乐村,我们家算大了。亲戚多,我们从年初一开始,天天20几个。有一年,年初二,54个,54个客人。

卢:什么客人呀,那么多?

C:外甥是全家来的,外甥女也是全家来的,再加上妹夫啦,姐夫啦,都是全家来的。有8个外甥,8个外甥女。

卢:都要来拜望你舅舅啰,那54个来,也是够呛了。

C:一次来54个,我那个压岁包,我家里都50块钱一个,都是50块钱,50块钱一名,至少要1700块钱。每年34个包,要封100的话,吃不消了。50块钱一个包,至少每年都34个包,36个包包起来。年三十晚上就包好,年初一,就是我哥哥家里过来。哥哥的女儿、哥哥的三个儿子,还有媳妇、孙子什么,全带过来,20几个。年初一,这里吃中饭,每一年都是这个样子。我哥哥住在义乌城里,他三个儿子,女儿全带过来,他们都全家,全家带过来,他们有20几个人,两个桌子都坐不下了。年初一就那么多人,年初二更加厉害,所以我就不那么出去了。

以前,我们以前,解放以前,刚刚解放初,那时去拜年,就是想吃的。现在不是为了去吃,现在是过春节,大家为了礼节,大家会面一下。这个机会,如果碰不到的话,就一年碰不到,平常就碰不到了。哎,现在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礼节,很大一个也是为了一个礼节。长辈也要去看一看,这同以前为了吃去跑亲戚,是很大一个区别。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讲,跑亲戚也是一个负担了,讲讲跑亲戚,同样跑亲戚这个内涵实际上不一样了,这也是在变。

卢:像你感觉中,你也当了那么长时间的村干部,你这个一辈子里面,对你们村里面,影响变化最大的是哪几个时候?这个变化不一定是变好,有的变坏的也有,是吧。

C:变化,也就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是没什么变化的。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就是,1984年那年,我老房子造下来,那时候是最好最好了。那个时候已经开放了,1984年的时候,已经20几年了。

卢:你觉得这种变化,就像我们平常在聊的,一个你们村里面鸡毛换糖,开始受到很多限制的,政策上很多限制,不让你换糖。假如说,当时早一点,可以让你鸡毛换糖会变成什么样?

C:变化最大最大的是我们这里FHQ家里,FHQ家里。当时开放以前,我们去鸡毛换糖哦,最迟的时候,年初八要赶回来,年初八不到家里的话,要办“学习班”,那个时候是要“办学习班”的,是这样子的。所以到年初八大家都回来,不回来的话,那个公社里面专门办“学习班”,那是人民公社那个时候哦。

卢:就是年前到初八基本上是放你们去换的?

C:哎,放我们去换的。到年初八一定要到家,年初八不到家里的话,就要办“学习班”的,就抓去要办“学习班”的,就这样子。FHQ家里,FHQ这个人他头脑比较活,他开放比较早。他当时鸡毛换糖开始的时候,他到廿三里摆一个小摊。就摆那个,我们这里叫米筛,筛米的米筛,摆在那里,还有什么纽扣呀,针呀,什么很小很小的那种东西,先摆在廿三里,先摆。摆,那个时候大概10年后也到义乌去摆一下,义乌摆他赚起来,他大儿子办那个家具厂,家具厂后面是办那个铜头厂,小儿子现在办那个毛纺厂。他现在,他自己身上有钱,他儿子也有钱。我听说他大儿子啦,他钱赚起来,他办了两件好事:一件去年那个,我们本镇的啦,那个村叫楼上塘。楼上塘一个女的,大概大学是考进去的啰,大约是没有钱,赚不到钱去上学啦,她家里大概比较贫困的,没有办法,到信用社贷款。信用社那些干部啦,去贷款的时候,讲什么哦,这个不能贷。刚好那个FHQ的大儿子,FZK他去了信用社。干部看到他,他讲你过来一下,过来一下。他介绍了一下,这个人大概考到了上海一所大学里面,还比较好,他需要6000块钱。信用社干部讲,只能拿出1000元,这个你有没有办法补。FZK讲我拿出5000元。那个人大概今年过年的时候到他家来拜年,他的老婆包了200块钱。FZK说,你至少包500块钱给他,怎么你200元开得出去。FZK这个就一拉,这个人就拉上去了。第二个呢,他那个儿子啦,考在长春一所大学里。有一个他学校里面没有钱的同学,他儿子也给他5000元,还给他2个月的伙食费。他后来打电话回来,同爸爸讲钱寄过来一点。他讲钱寄出去有什么用呢?儿子讲出来。他讲这个用得很好。后来两人变成两个最要好的同学了哦。有钱啰哦,我讲花在这个地方,这种人哦,拉一下,他就上来了,不拉的话哦……

卢:人家一辈子感激。

C:人家一辈子感激不尽了。

卢:对他来讲,5000块钱可能不算什么东西,平常可能一餐吃掉了。500块钱算什么东西呢?

C:请客的话,两桌就消掉了。这种事,人家真是一辈子感激。有钱的话,5000块钱算什么东西。不过,花在什么地方,花在这个地方还比较好的。

卢:说明大家对读大学、对知识也是一种尊重了,也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C:所以他家里,第二个儿子哦,最早的时候是做那个围巾的哦,头巾,包在小青年头上的那个。

卢:这个是FHQ办的,上次他讲起来。

C:哎,这个是最早的,后来办到廿三里去,毛纺厂。当时讲办在我们村里,村里面都讲这个电都给他吃掉,人家不够用,怎么办?现在讲这个电吃掉,可以加大电哦。那个时候,你加电也很吃力了哦。什么征用地啦,要批啦什么。后来我们村还比较好的,义乌是第一个村,是标准化电村。那个时候,搞了几十万块钱,我们大家都凑起来。

卢:村里,像你们家现在还在种田,对村里的,什么农业呀,土地呀,你有些什么想法?

C:农业,现在实事求是讲啦,这个农业,你种稻啦什么啦,你就干脆不用去种了。实事求是讲哦,你种也没有什么意思。我是算了一下啦,我们家种了两亩多田,最多拿不到500块钱,500块钱,我什么地方,垃圾卖掉一点,500块钱就拿回来了。实际上,现在种田是老人家没事,只能玩,去跑步嘛?去弄一下也好。反正,现在种田嘛,科学是科学的,不用花大力量。种嘛,就是杀杀虫,除草,洒一下药草就没有了。割嘛,就是收割机,都是用收割机割,也不会花那么大力气。反正没有事嘛,就背一把働头,去看一下,到田里面跑一趟。好比锻炼身体,现在老头子是这个讲法。

卢:你,现在讲有很多老人,跟你差不多年纪,好多都在种菜卖了,是吧?

C:哎,种菜卖,就是那些70几岁的那些老人种菜卖。今年也种不起菜了,因为这天么太会下雨了。

卢:那假如说,土地没有了,对这批人怎么办?

C:他们,也可以生活了。他们啊,假如土地征用了,有1万、2万元可以分。再嘛,我们这些种菜的老头子都有存款了,他们还都有存款了。一个大概今年80岁,还是明年80岁,夫妻俩10多万元存款。哎,他今年80岁,还是明年80岁,有10多万元存款了。所以,他们还日子比较好过的啦,办厂的话,还要贷款。

卢:他这么多钱存在那里,还种什么呢?

C:他种地,他不会乱用,他们很节省很节省。他们年纪大了,花钱很省的,买菜啦什么的,他们有钱也不会乱用的。不像年纪轻的人,现在年纪轻的,没有钱也花。年纪大的,有钱也不会花。

卢:那么,像你这种年龄的人,一个月大概要开支多少?

C:像我,像我一个月开支大概要四五百块钱,要吃酒、吃香烟。

卢:吃酒嘛,自己做一点啰。

C:自己做一点,要米。

卢:给你200块钱的米,就有好多酒好做了。

C:很多酒好做也不够吃的,对不对。

卢:香烟一天要多少?

C:香烟,一包多点一天啰。

卢:抽什么烟?

C:现在抽红河,我们不抽得那么好的。有的时候,抽得好点的烟也有哦。

卢:那算得出来的。一包多点,5块钱一包,七八块钱……

C:可能,吃啤酒的话,就要10多块钱一天了。还要零用费什么搞点。

卢:可能400块钱光景。

C:还有幼儿班里的那个孙子,晚上去接回来的话,他乱来的。他跑进小店里,他什么东西都要,他自己去拣的。拿过来,一付的话就三四块钱或四五块钱。

卢:那个是你孙子开支的,不是你开支的。

C:讲是讲,但是我自己拿出去的呀。

卢:你孙子比你开支大多了,那是你孙子开支的,不是你开支的。这样讲讲,四五百块钱一月是要的,所以有时候是讲讲的,有时候做工人就五六百块一个月了,确实想想也蛮可怜的。

C:有的,实际上在厂里做,吃酒啊,吃烟,没有钱的啦!要亏的,吃饭是能吃过的。我们隔壁厂啦,有个男的小伙子,吃烟,差的烟不肯吃,要吃好的,稍微好一点的就10块钱一包,一个月要300块钱;就是吃菜,饭店里炒,自己不买菜炒,所以他们的生活费经常亏空,亏在那边。

卢:你们自己家里的几个雇工是自己烧,还是怎么?

C:我们今年蒸饭是在那里蒸,现在他们也饭店里吃,不高兴烧。

卢:50块钱一月,包在饭店里,菜,两餐呀,中午、晚饭。早上呢,都是我们这里吃。

卢:那也省的。

C:两个人一个菜啰,都是粗菜。

卢:50块钱嘛,就一块七八一天啰,等于八九毛钱一餐,他们肚子大的话,光吃饭也要二三毛钱咧。

C:饭自己蒸的,饭不包括。饭都是我们自己家里蒸饭,他们总7两米一天。我讲你们饭要吃饱,菜嘛稍微吃好一点,那个零食嘛不要买,吃零食费钱。这个吃棒冰啦什么,5毛钱一根,你二三块钱是一下子吃掉了。这些东西少吃点,饭吃点、菜吃点,是什么事情没有,身体也要保护。

卢:现在,你们这里土地是基本上征用掉了,现在定下来要征用了。

C:基本上,大概是要征用了。

卢:像你这样的年龄,田还在种的,你大致估计一下还有百分之多少?

C:现在这个种田的,年纪大的人讲,这土地最好是不要征用。因为以后下去的话,没有地种了,就没有办法了。你去干什么?你办厂的去办厂了,你不办厂的去干什么呢?出路也没有了,就完蛋了。

卢:钱分下来,是要用光的。

C:我们这里,那个那边土地征用,有的分到2万块钱,有的分到1万七八千块钱。隔壁那个是单身汉,家里没有人的单身汉,他晚上去扑克牌搞一下,一天、两天没有了,搞光了。这些人怎么办?……所以那个以后就一个出路问题,难就难在这里。

卢:农民,现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没有土地就……

C:没有保障。现在有土地的情况下,保障吃的肯定有的。你种起来,吃总有的,饿是不会饿死你。大不了,那零用啦,什么啦,那个难办一点。这个有田种的地方,你干的话,种菜呀什么,多起来,收入也大起来,样样搞点钱。现在土地一分没有的话,以后难弄了,打工就是了。

卢:像你们现在,年青一代的和你们这种观念上有些什么不同?

C:年轻小伙子,他讲不种好,不种好,没有土地就好。种田的话,叫他们去劳动,像我儿子他们,叫他们劳动,一去就逃回来。锄头还挖不到地上,马上就逃走,不会来弄的啦。

卢:他根本也觉得不划算。

C:不过,以后像这种人的话,土地没有也没有事。就像我们这班年纪以上的,思想上不同。像年纪轻的话,最好田一分都没有,不用去劳动,什么东西都不用去搞,怕累死他们。看法,年纪大、年纪轻不一样的。以后这样下去的话,一分田没有,有钱的人,经济条件好的人是没事的。就怕经济条件没有,打工又不能打,那些就没有出路。

卢:我再非常具体地问你一件事哦,比如:像你们家里吃饭,那些剩菜、剩饭怎么处理?

C:那个,我家里有两只鸭子养在那里,养了两只鸭子,反正吃不完,倒在那里。再一个呢,有一只狗,也吃一点。冷菜、冷饭,我们是这个样子哦,一般今天的中饭菜到晚上,小孩子不愿意吃的话,就我们自己两个老的吃。他们是不喜欢吃的。我们两个老的吃,我们两个老的不吃的话,反正就倒掉。

卢:第二天,就不想吃。

C:第二天就不吃了。好的菜,像猪肉啦,什么啦,冰在冰箱里面。差的菜倒掉,给鸭呀、狗呀吃了算了。猪肉啦,什么啦,好的菜放在冰箱里。那第二天还吃,像我老太婆讲一样的。他们这个年纪呀,你这个菜倒很舍不得倒掉的,浪费掉很可惜的,就是这样子,观念也不同。

卢:有的时候会不会同你儿子、媳妇为这个事情争起来?你们不愿倒,他们要倒掉。

C:这个不会争的,我们家里浪费比较多。

卢:那反正,碗筷是你老伴整理的啰?

C:他(孩子)自己不吃那个菜就不吃啰,自己要吃,喜欢吃什么菜啰,我们又不会……对不对。我们两个老的嘛,哦,总是让他们年纪轻的吃,喜欢吃让他们吃。

卢:一般来说,你儿子媳妇喜欢什么东西?

C:这也讲不清楚,今天喜欢吃这个,明天喜欢吃那个。有的时候,我们家里买菜都他们自己买,我不管。有的时候嘛,我去买,有的时候是他们自己买。

卢: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喜欢吃什么?

C:一般情况下,我这个儿子呢,喜欢吃鱼。现在鱼呢也不敢买,那个污染太大。有的时候嘛,鱼买进来不好吃,那个洋油、煤油气太大,柴油气很大。天天吃素啰,也不好吃。实际上吃来吃去,也经常买那个蔬菜。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