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导读
本篇和下一篇文章很有些奇特之处。一篇是杂文,一篇是论文。杂文短,论文长。杂文写于1996年,论文写于2002年,但主题却是同一个。
我们在1992年就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随之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件;今年又制定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件。这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我认为,当前有一种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展的估计过于乐观了一点,似乎再有一段不长的时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建成了。我认为,还是要强调,社会主义要经过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建成。应该明确,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仍处在探索阶段。在这种状况下,强调“继续探索、继续认识”更为准确和妥当,也更适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现实。如果以为认识得差不多了,改革得差不多了,建设得差不多了,就会对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困难和艰巨性的估计略显不足。
我的这篇论文的结论是,“越大范围、越统一的市场经济生产率越高”。我的这篇杂文从历史的角度说明,即使是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由于种种原因割据而过小也不可能产生高生产率。文章最后一句话:“要使我们的效率比欧盟高,取决于我们的认识——对中国统一市场的认识。且看历史。”这句话表明我还不能肯定我们的认识会使中国产生比欧盟高的生产率。
后来令我感到高兴的是,在治理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中,有很多人提出我们的司法部门也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反映了我们对“统一”这一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但是至今立法体制、司法体制改革尚未完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立法法的制定事实上是对立法体制的重大改革,当然,全面落实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研究也在热烈的讨论之中。有一种计算证明,中国市场化程度已达70%。我不知道这个结果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但是,对立法体制、司法体制中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部分进行改革确实是迫切需要的。具体说,就是要进一步落实立法法,具体划分清楚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级地方在不同领域的立法权,要按照“谁立法,谁司法”的原则改革现行司法体制。我在论文中提出:“比加入WTO更为迫切的任务是解决我国国内市场经济建设的根本性缺陷:与市场经济原则完全背离的损害效率、浪费资源的差别主体政策和割裂市场政策。”
近期,我又高兴地看到,除了内地与香港、澳门的CEPA以外,我国已经用积极的态度去推动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我认为,面对日本、韩国、新加坡、墨西哥等国在推动双边自由贸易谈判的进程,我国不但应该大大加快与东盟谈判的速度,还应该启动与其他重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自由贸易谈判。我的论文的结论是:“中国的希望:首先建设好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国内大市场,以实现国内市场经济的高效率,进而在自由贸易(包括WTO)中获得较多利益。”
最后,还想说几句题外话。杂文和论文写作风格完全不同。论文写作当然要有文采,但论文毕竟是要让读者了解作者的观点,只要观点有价值,即使文采差一点,读者也可原谅;杂文则不同,没有文采的杂文是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读的。在这个论文集中,我斗胆收了三篇杂文,真是担心读者看过之后会说“这样的文笔也敢写杂文”。
我一向认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兼得的人是大师级的。比如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钱学森会弹钢琴,等等。对一般人而言,两种思维中能把握一种就相当难能可贵了。
记得在中学的一篇作文里,我记述了游览颐和园的兴致。其中,我引用了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在佛香阁上看到的昆明湖面微风吹起的点点浪花。老师夸奖说能用名句来比喻已属不错,能把名句中琵琶的声音转换成昆明湖的图象就尤为不易。在我的作文里这几句话下面,老师画了一连串的红圈圈。当时,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也着实为自诩的“神来之笔”洋洋得意了一阵子。后来,当我更多地关注数学、物理以后,作文的文采就越来越差了,干巴巴的,自己读起来也觉得味同嚼蜡,兴趣索然。虽然高考时运气不错,数学、物理都拿了满分,甚至连附加题也全部拿下了,但再也不敢奢望作文的文采了。以后,在论文中能说清楚观点,没有逻辑错误,就很满足了。换句话说,只敢追求逻辑美而没有能力去追求文字美了。
这篇杂文和上面两篇关于人头税的杂文都是深知力不从心而应朋友之约不得不勉力为之之作,收在这里,权作读者朋友茶余饭后谈笑之资吧!
拿破仑在占领了西欧大部分地区以后,自己动手把皇冠戴在头上。此举激怒了一位音乐界的天才,他大笔一挥,把一部传世之作——英雄交响曲——原有的题赠删掉。具有高度民主思想的音乐伟人不能容忍“皇帝”占据自己崇拜的英雄的位置。然而,当历史学家剥去拿破仑皇权思想的外衣,审核他在欧洲社会发展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时,结论是,这位皇帝居然是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的代表人物。
当拿破仑还是个下级炮兵军官时,欧洲大陆封建王国林立。大大小小的王公贵族依靠地租压制商业,依靠关税构筑起层层壁垒,使资本主义贸易的发展受到重重限制。拿破仑率领士卒,马拉人扛,让“战争之神”在欧洲大陆着实风光了一阵子。大炮所到之处,王国筑起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壁垒纷纷坍塌。商品由大军开道,炮弹导航,在欧洲大陆畅行无阻:资本主义制度就在血与火中确立了。
1945年二战结束,欧洲各国人民开始重建家园。这时已远远不同于18世纪末期了。应该说,资本主义制度已在西欧各国确立。在一些国家依然保留的君主制也早已形不成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了。但是,一些明智之士很快发现,虽然资本主义制度已在西欧各国确立,但资本主义国家林立也成了资本主义在西欧发展的桎梏。从1948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一场和平的战争打了几十年:1957年建立自由贸易区,促进成员国间的商品流动;1968年建立共同市场,执行统一的农业政策,实现关税与贸易同盟;1992年建立欧洲联盟;1993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把实现货币联盟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种惊人的历史相似性耐人寻味!在欧洲各国封建制度还压抑着本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时期,拿破仑用大炮所做的事情在20世纪中叶和末期被人们在谈判桌上办成了——而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已在各国确立,不同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了。
看来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市场,而且是统一的市场。无论是封建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只要是国家林立,就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两次摆脱国家林立的束缚:一次在战场上,一次在会议桌上。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思索一下中国自己的事情。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建立统一市场、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是不是应该比欧盟的效率高一点呢?
要使我们的效率比欧盟高,取决于我们的认识——对中国统一市场的认识。且看历史。
(《证券市场周刊》199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