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处于传统工业化战略所导致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中,这种社会格局导致农民的比重过大,隐蔽性失业现象严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效率获得大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进一步突现出来。而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积累加速。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人以上,2000年底达到1.8亿人。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2010年预计达到1.9亿人(刘永红,2001)。同时,由于中国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人口流动规模逐渐增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由1978年的2827万人上升为2000年的17078万人;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向城市转移,改革以来累计约在6000多万人到1亿人之间。据胡鞍钢估计,如果人口迁移的限制政策转为鼓励政策的话,到2010年全国城镇人口可能达到6.5亿~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6%~50%,到2020年至少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城。此外,加入WTO之后,农业竞争加剧,低层次农产品大幅减少,农村隐性失业将加剧,农业劳动力的剩余时间将大幅度上升,大约要有960万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部门,这也将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目前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郝丽,2004;郭勇,2004);二是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与途径(严江,2004;刘文勇,2004);三是研究农村新型工业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袁铖,2003);四是研究城市化、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西宝,2002;周泽炯,2004);五是研究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李仙娥,2003),等等。本文以新型工业化战略为背景,在探讨实现统筹城乡工业化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