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多种经济成分的不断发展,城镇经济聚集要素的功能逐步体现,拉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从而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自1979年的17.9%,提高到2001年的37.66%,增长了近20个百分点。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前些年的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结论。然而,2004年春季以来,各种媒体上经常见到关于“民工荒”的报道(所谓“民工荒”,即农民工的短缺,意味着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内的农民工“供给不足”),其内容是说在以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令人意外的“农民工短缺”。昔日门庭若市的招工现场,如今已是门可罗雀。据统计,珠三角地区2004年农民工短缺200万人。2005年伊始,珠三角部分地区再现“民工荒”的苗头。民工荒的范围在扩大,国内的一些大中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民工短缺的现象。这一问题的出现,对拥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国而言,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理论判断形成鲜明的现实悖论。与民工荒同时发生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回流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