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普遍认为,在迈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中国比俄罗斯取得了更大的成功。部分原因在于俄罗斯的运气不佳。1989年它与东欧的贸易关系瓦解以及1991年苏联解体,削减了多达一半的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我以前曾估计,这在改革初期使得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了14%。中国在贸易中避免了这样的中断。
不过,中国的优异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优异的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是中国鼓励小企业的发展,如果它们取得成功,就允许它们成长为中型企业,甚至是大型企业。虽然俄罗斯认可小型企业,但是,它保留了阻止成功的小型企业成长的官僚主义障碍。此外,中国保留了对重要企业的直接政府干预,而俄罗斯则几乎把它所有的重要企业都私有化了。在本文中,我将通过说明为什么俄罗斯的早熟的私有化是失败的,并以此来主张中国推迟对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是恰当的。
在先前的中央计划体制下,中国相当紧密地仿效俄罗斯的模式,所以它可以从俄罗斯的经验中学到许多东西:①有保证的工作保障(铁饭碗)以及由此导致的国有企业人员配备过度。②通过企业而不是政府提供的社会服务。③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及以后使用俄罗斯技术建造的中国工厂。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成功的条件还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是错误的。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从软预算约束转为硬预算约束,即在企业不成功的情况下愿意看到它走向破产。看来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不能接受可能伴随大批企业破产而发生的社会动荡的危险,不管破产的企业是私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
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许多国有企业就会破产。俄罗斯的经验表明,这些企业不应该被私有化,私有化并不会自发地使经理们像受市场驱动的资本家那样行事。它只会使经理们在中央政府将弥补亏损的“保证书”下,有更多的自由剥离资产和掠夺企业。
俄罗斯的经验也表明了,尽可能减少对国有企业补贴的方式及其带来的负面效果。在不担心破产的情况下,市场约束受到了致命的削弱。作为补偿,在以下几个方面就需要政府控制和党的纪律:①将大型国有企业拆分为若干小型企业以便增强竞争。②用在竞争市场环境中有工作经验的新的经理层,去替换在中央计划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经理层。③将社会服务的职能从国有企业转移到地方政府。④引入透明的会计方法,以便更容易发现国有企业内部的腐败行为及其与地方政府互相勾结的情况。⑤提升国税局在各地办公室的行政级别,以便更有效地应对腐败现象和互相勾结的行为。⑥用从政府预算中直接补贴的方式,取代以银行贷款的形式进行的间接补贴。从长期效果看,这会降低成本,使得银行可以更多地向成功的企业贷款并且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