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两位演讲人讲到了波兰和俄罗斯的经验。我觉得对中国来说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说中国必须要能够从别的国家吸取经验。尽管个人觉得,中国的情况很明显与其他的国家,比如波兰、俄罗斯是非常不一样的。但我们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共同的东西,就是我们要有一个结构重组,要让我们的国有企业重组成功,政府必须要有一个很清楚的改革目标。因此,在转型中,比如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这种国家部门,必须有这个权力与能力来制定一个很好的程序,这样,整个国有企业的转型重组就能以比较有序的方式进行。能在一个比较清楚的框架下运行,比如说立法框架、财政框架以及人事改革、社会保险框架等等。
俄罗斯提供给我们的教训是,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的时候不能让某些利益集团得益太多。我们都知道刚才提到的一个例子说明了,有人通过个人关系控制了私有化之后的国有企业,恶果是所谓的私有化企业就与原来的国有企业没什么两样。因为权力还是非常集中,这样的国有企业改革不会给国家带来什么真正的利益。我想说,我们以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好的公司治理真的能够改善公司的业绩,因为透明能够强迫经营者进行竞争,能够为公司提供增加值。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确保管理者是有经验的有能力的。很明显,这对任何一个转型中的经济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另外一个就是股东与管理者的权力要有一个很清楚的定义。必须要有很好的激励机制。
当我们把中国与俄罗斯,或者波兰的经验对比,我们会发现在规模上有明显的区别。考虑到中国目前GDP的水平,我们都同意中国的国有企业的规模、数量、影响都远比在俄罗斯与波兰大。因此我想中国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有人经常说“一刀切”的政策是不行的,我想,在中国,情况更是这样。因为在我看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有各种各样的特色,各种各样的规模大小。因此,我们不可能有一个“一刀切”的解决方案。
刚才凯伦先生提到,有时候,应该把大的国有企业分成小的国有企业,这些小的国有企业会更轻盈,更有效率。我可能不太同意这一观点。因为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小的国有企业了,我想,应该正好相反,应该把小的国有企业整合起来,这样才能获得规模上的效率。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经济现在实际上是开放式的经济,特别是加入WTO后。现在的国有企业私有化以后,有一些国有企业是会成功的,长期来看必须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的成功。因此规模这个问题与效率问题等等,真的会变得很重要。这就是我提到的中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之处。
我是做投资的。我们都知道,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对它私有化时,有很多外部的利益参与进来了。因此,我们要确保对这些公司准确评估,而且我们必须有一个很清楚的系统,一个框架,改革的流程必须在这个很清楚的框架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