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的国有企业重组
在线阅读 收藏

在过去10年中,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汉语里“改制”就意味着“改变制度”,它已经成为中国大部分地方的主要现象,并且在许多情况下涉及完全私有化。与东欧和前苏联出现的大规模私有化计划不同,中国政府的改制计划是渐进的、低调的。不过,我们不应低估中国改革的意义。从许多方面来看,与东欧和前苏联相比,中国的改革不仅进行得同样深入,而且普遍具有更好的经济效果。

根据最近在11个城市对683家企业所做的调查,本文对近来的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改制形式、国有资产处理、再就业以及改制后的企业绩效进行了评估。按照从北到南的顺序,这11个抽样城市依次为:哈尔滨,抚顺,唐山,兰州,潍坊,西宁,镇江,黄石,成都,衡阳和贵阳。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有企业活力的角度来看,这些城市具有广泛的区域差异的代表性。根据调查所取得的丰富数据,本文试图对理解中国的私有化过程做些贡献,因为对外部世界来说,这一过程直到最近依然是一个谜团。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大约有40%到50%都已经私有化了。私有化过程是在地方政府的倡导下同步开始的。这一过程不仅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市场自由化进程的结果,也是该进程的一部分。此外,银行的商业化和随后对企业强化了硬预算约束也是私有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私有化最流行的方式是职工持股,不过,近年来公开出售和租赁已经变得更为常见。因为中央政府最关注的是社会稳定,所以尽量减少大规模失业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在私有化过程中的中心目标。为了吸引内部职工和外部的投资者购买企业,地方政府在私有化价格上给予购买者以相当大的折扣。

私有化的结果令人鼓舞。重组后的企业已经表现出比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盈利能力。但是,绩效较好的企业可能被率先重组,这种选择样本的问题可能会造成结果偏颇。在样本选择被锁定之后,我们发现,只有当私人持股数量超过某种限度之后,重组才会促进效益。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