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在谈到“模式”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某些事物体现出了某种独特的象征,有了一套较为固定的规定性东西,并成为类似事物加以区别和模仿的对象。通常,人们在谈到苏南模式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理解的,也就是苏锡常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而我们在这里谈到的模式与很多时候人们谈苏南模式有所不同,我们更多的是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也就是从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审视苏南地区。我们认为,从这一角度出发,虽然苏南地区在近代开始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总体上,苏南依然处在传统严密的中央集权和系统的观念价值体系维系的整体统治框架之中,宗族制度、乡里制度、儒学政治和科举制度依然像一台严密的机器一般,在地方治理中扮演了绝对重要的角色。
新中国成立以后,苏南地区兴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被重新格式化,苏南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集经济、政治和军事功能于一体的公社成为乡镇管理的基本特征,这种情形一直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之后的苏南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成为苏南经济中的一股新的浪潮,然而,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来看,20世纪80年代在乡镇层面的改革一直强调政社分离、政企分开、党政分开,虽然经济管理机关如农工商总公司从乡镇政府中相对独立出来,但是,总体的情况是以党代政、政企不分的情况依然非常普遍,党政机构与乡镇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较为明显的“地方法团主义”的特征,“市场导向”被“政府导向”所取代,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苏南乡镇企业产权改革和苏南模式的“终结”,同时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兴起,使得苏南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90年代末以来苏南地区社会多元化利益主体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出现,使原有的乡镇治理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
在新的环境下,苏南乡镇治理体现出了某些新的特征,那就是治理主体开始走向多元化,政府开始从管理走向服务,职能特征开始由微观走向宏观,公众开始有限度地参与地方性的公共事务等。更为重要的是,乡镇治理开始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从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适时调整自身的职能。尽管乡镇治理发生了这些可喜的变化,但是我们看到,目前的乡镇治理依然存在着很多计划时代的特点,那就是在涉及乡镇政府与上级政府,以及乡镇政府与各行政村之间纵向的关系时,两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依然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式权力模式,体现形式就是层层签订责任书,乡镇的责任被县里“肢解了”。多数乡镇的政府部门从县里接受责任书,这就削弱了乡镇对其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的能力,因为乡镇的行政权不属于乡镇,如何下放一些必要的权力给乡镇政府是未来地方政府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另外,中介性的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在新的乡镇治理中如何发挥应有的功能,这些都是未来苏南乡镇治理模式中应该充分考虑的因素。
西方发达国家的地方治理理论和实践为我国未来乡镇治理模式提供了某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我国未来的乡镇治理应该在我国传统体制和基本实践进行有效回应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