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10月起,到本文写作的前一个月,即1999年8月,中国商品零售价格已连续下降23个月。中国是否出现了通货紧缩?学术界展开了热烈讨论。如果说存在通货紧缩,那么在对通货紧缩严重程度的估计上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上,也存在着不同意见的争论。本文归纳了当时学术界的讨论,查阅了国际上有关文献,提出:作为一个普及性、且不失科学性的概念,通货紧缩可采取“单要素”定义,即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笔者还根据国际历史资料,对通货紧缩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当前所出现的通货紧缩的特点,即它是短期性、矫正性、综合性的轻度通货紧缩。这些特点的政策含义是:对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形势既不能估计不足,亦不可估计过重。估计不足,措施不力,将会进一步恶化形势;估计过重,下药过猛,亦会带来更难治愈的后遗症。
刘树成: 1945年生。1962~1967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1967~1978年,先后在4595部队农场和山西省偏关县委、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78~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学习;1989~199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德尔经济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作访问学者。 1985年8月~1998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10月至2008年12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专著:《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1989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1996年),《繁荣与稳定——中国经济波动研究》(2000年),《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繁荣与稳定II》(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60年——繁荣与稳定III》(2009年)等。多次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获俄罗斯康德拉季耶夫金奖(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