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既包括数量(速度和规模)的扩张,也包括经济系统运行质量(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的提高。由于资源的有效供给不足,经济发展受到投入总量的严格限制,因此必须通过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来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一靠改进投入要素的质量;二靠改进转换系统的功能和效率。而要实现这两个“改进”,归根结底,只能靠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技术、工艺、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关键因素。宾西法尼亚大学的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对美国17种技术创新的社会收益进行评估后认为,这些技术创新的平均社会收益率为56%,平均个人收益率为25%。1996年7月25日,美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发表了《为了国家利益的技术》政策报告,在论述技术与美国的关系时指出,在当今世界中,技术是否领先常常是在全球市场上成功与失败的区别所在。对一个公司如此,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据估计,在过去的50年中,美国经济增长约有49%是靠技术取得的,依靠资本的因素占24%,依靠劳动力的因素占27%。技术对经济发展贡献的主要方式是提高生产力。据估计,技术和知识进步约占生产力提高因素的80%。
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的基本活动之一。企业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实现方式。技术创新活动要受到科技进步水平、市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因素的强烈制约。其中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是技术创新理论的一项重要研究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垄断与竞争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大企业与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本书的研究工作也将从这个问题开始。在对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进行一个回顾性总结基础上,提出技术创新概念,确定本书的研究范围。然后,把读者从“熊彼特论战”的怪圈中解脱出来,共同寻找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性与创新活力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