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
在线阅读 收藏

纵观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其业务领域总是随着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而不断拓展,如从最初的货币兑换业务到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直至现代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业务。这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规律要求使然,也是其主动适应金融市场演进,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也根源于此。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全球范围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银行业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银行业全面渗透,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客户资源等多方面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商业银行若固守传统业务领域,其盈利将面临巨大挑战,经营风险加大,生存发展会日益艰难。因此,市场迫使商业银行积极介入资本市场,进行多元化经营,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开发新的收入来源。

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商业银行在资金来源和运用两方面都受到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冲击。一方面,投资渠道的增加,如债券、基金、股票等金融工具的发展,引致企业和居民存款资金分流,银行客户大量流失,银行存款规模不稳、流动性增强,这会进一步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数量和贷款结构;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上,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银行的贷款客户也形成了较大的竞争。与银行贷款相比,资本市场融资的成本更低、期限更长,资本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脱媒”的出现,传统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特别是一些优质客户),将纷纷转向资本市场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大大降低。此外,银行在承受“脱媒”带来的存贷款业务规模萎缩的同时,资本市场的竞争还可能导致银行利差收入的减少,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形成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其转型调整之路,其业务从传统银行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向多元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一些规模庞大的全能性银行集团也应运而生。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讲,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一直对银行业采取了较为严格的分业监管限制,禁止银行涉足非传统的业务领域,特别是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同时,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中,中国资本市场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发展水平仍然不高,还没能对中国银行业的生存产生实质性的威胁,西方国家曾面临过的“脱媒”危机在国内也都还未出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发展并不快,而且主要集中于边缘性的投资银行业务领域。不过,在最近几年中,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管部门开始逐渐放松对商业银行业务的限制,同时,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资本市场创新工具的出现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变化,拓宽既有的业务领域,实现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成为中国商业银行在中长期内一个必然的发展取向。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