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金融过程中的政府管制
在线阅读 收藏

银行家在外表上不能不装模作样,向来惯有的那种落落大方的气派不能不维持,这是他们业务中的一个必要部分,也是人情之常。他们一生就渗透在这样的习惯中,结果使他们成了最偏于空想、最不务实际的人。这一点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天性,因此他们的地位不容置疑,甚至他们对待自己也失去了反省的本能,等到回头,已经太迟了。他们是正派的公民,这就跟一个正派公民常有的态度一样,看到了这个万恶世界的种种危机,当这些危机已经表面化的时候感到于心无愧的忿怒,可是他们并不能预见到这些危机。看到了当前事态的演变,有人说这是银行家的阴谋!这个想法是荒谬的!我但愿有这样的事体!因此他们如果能脱离这次灾难,可以预料,那也不会是出于他们自己的计谋的。1199899

J.M.凯恩斯

不论是在分析货币机制中的金融过程,还是在论述金融过程的信用基础问题时,经济体系内生因素的作用在经济增长中往往不是表现为理性的稳定作用,而是呈现出自发的扰动影响。这一点不仅是马克思和米契尔周期理论中的一个主要论题,也是各国政府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第二章谈及金融过程的制度安排时,我们有意避开了政府部门,这包括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各类货币政策制订和实施部门以及为保证国家金融体系稳定而设立制订并监督各种金融法规及其执行情况的政府机构。在这一章,我们先着重分析后者。这样的分析顺序不仅与金融过程中政府所发挥作用的历史顺序相一致,而且,由于货币政策在理论与操作手段上的复杂性,以及货币政策大多是政府在金融管制之后实施的间接干预等原因,都使得我们不得不从政府的金融管制这个方面来展开对政府部门在金融过程中作用的分析。

有关政府的金融管制,在历史上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南海泡沫”案、18世纪初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甚至更早的法国郁金香狂热。1720年6月9日签署,6月20日开始生效的英国《泡沫法》可以说是世界金融史上政府开始正式实施金融管制的一个标志。1199900因此可以说,政府的金融管制最初是针对证券市场不稳定性而采取的干预措施。1199901

在金币本位制盛行的情况下,证券市场的波动可能是影响经济稳定的重要金融因素。只是随着法偿纸币使用的不断扩大,作为通货发行与管理者的银行体系对于经济稳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伴随着战争和社会动荡而发生的几次纸币贬值、银行停兑和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人们才开始逐渐重视对银行业采取必要的政府管制。以1929年世界性大衰退、全球脱离金币本位制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影响的日渐扩大为契机,以美国《1933年银行法》为代表,政府对金融过程的管制开始走向银行管制和证券管制并重的道路。

金融管制是现代社会金融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侧面,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以自由金融著称的香港在内都不例外。尽管目前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讨论以自由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但几乎没有一个人主张解除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所有管制。

与此相关的问题包括:对金融部门实施管制的经济学原理;对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活动及其规模进行的管制是否应整齐划一或有所差别;管制的范围和最优限度是什么;管制对竞争、创新和金融系统的稳定有何影响;管制的效果如何;如何看待管制周期问题;管制对宏观经济变量、货币政策和企业订价行为的影响;管制对金融效率、包括分配效率和中介效率的影响;管制的动态问题以及对于各种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中介特征的影响等等。

从目前的发展看,金融管制逐渐过渡为以政府直接管制和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经济管理并重的形式。因此,我们可以说,金融管制是为实现货币稳定而采取的措施。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金融管制的讨论才成了我们研究货币与金融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