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经济进行过研究的人都知道,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是在较大周期波动的情况下增长的。并且,周期平均不到5年,波动振幅较大。改革开放以前的1952~1978年26年中有5个周期,其中3个周期在波谷年份是负增长,各周期内的经济增长变化与物价基本无关。1978年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共发生了4次波动,但波动的特点与改革开放以前明显不同。表现为振幅明显减小,没有出现过负增长;周期有所延长;等等。
从改革开放到1990年的12年间经历了3次经济波动,每一次周期都是以经济增长过热,导致物价上涨过快,然后是政府实行以行政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主要手段的严厉的紧缩政策和物价控制政策,致使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以达到控制过高的通货膨胀的目的。因此,尽管没有产生经济负增长的后果,但每次经济过热都是以“硬着陆”而使国民经济增长产生大起大落的波动而结束。
1991年开始,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后的第3次波动谷底走出来,到1994年,在连续4年以年均12.36%的高速增长后,零售物价比1993年增长了21.7%,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但这一次,中国政府在加强行政控制的同时,加大了财政、金融、物价、投资、要素市场、内外贸易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各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的力度,包括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了农业的发展,在控制总需求的同时,加大了对供给面的结构调整力度。从执行的实际结果来看,政策是成功的。1994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GDP增长速度1995年为10.2%;1996年为9.8%;1997年上半年为9.4%,预计全年与1996年基本持平。而零售物价涨幅却从1994年的21.7%,降低到1995年的14.8%,1996年的6.1%,1997年上半年仅为1.8%,预计全年为5%以下。可以说,到1996年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4次经济过热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软着陆”成功。根据我们的研究,到2000年,如果中国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中国经济有可能继续保持8~9%的适度高速稳定增长,而通货膨胀可望控制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上。
中国经济虽然实现了“软着陆”,但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地区差别和居民收入差别仍在扩大;国有工业部门从1996年开始,在总量增长的情况下,效益较差,就业人数出现了下降的局面,城镇失业率有所上升;乡镇企业增长放慢,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大量生产能力过剩闲置,另一方面技术密集度高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等等。这些问题有的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有的是经济转轨所特有的,也有的是中国所特有的,对保持中国经济实现适度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正产生着不利影响,需要通过加速改革和发展来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