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信,是民间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宗教学,同时也是民俗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俗信,顾名思义,包括习俗和信仰两方面,信仰是习俗的指针,习俗是信仰的具体表象,两者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行为,是一个群体长久以来的文化积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俗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俗信,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俗信,可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一向为学术界,尤其为中国哲学界研究所重视,取得了不少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开拓,人们开始将注意力投向道教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上,着力探索两者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并已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绩,出版了一些专著,如张桥贵先生的《道教与中国少数民族关系研究》
岭南地处我国的南疆地区,“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道教与岭南俗信互动互化产生的具有浓厚道味的民俗文化对今天社会仍有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一方面,道教通过对岭南俗信的渗透,保存了道教的优秀传统思想,如和谐宽容思想、重生养生思想、尊祖敬宗思想等,这些思想以俗信的形式得以延续下来,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增强了岭南人的族属认同感与凝聚力,从而促进了岭南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遗留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各种民间艺术文化以及宫观庙宇建筑等道教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裨益。另一方面,岭南俗信受道教影响,也遗留了道教的一些腐朽思想,如迷信思想盛行,尊仙拜神风气蔓延和浪费社会资源等,长期以实用为标准,追求短期效应的功利思想,造成了岭南人价值观念的功利主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发展的落后。而文化思想的落后最终也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对待这一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应批判地继承,既要科学地挖掘其中的思想精华,发挥其积极作用;又要剔除其中的思想糟粕,消除其消极影响。
本书将岭南俗信与道教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道教南传的缘由;(2)道教的南传;(3)道教的南化;(4)岭南俗信的道化;(5)岭南俗信与道教互动的作用与影响。本书尝试在前人已有的相关成果基础上,根据史料记载和透过民俗事象,对岭南俗信与道教的亲密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和科学考证,细析道教南传的三大缘由,考定道教南传的时间,梳理道教南传的几个重要时期及其表现,重点论证岭南俗信与道教的互动效应,揭示二者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最后指明岭南俗信今后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研究的范围,以习惯所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主要集中在两广和海南地区。历史上,岭南还曾包括越南的北部和中部地区,限于篇幅等原因,本书不拟涉及。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岭南地区汉族的民间俗信,岭南地区其他族属如瑶族、畲族、满族、回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俗信兼有论及,至于与道教没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岭南俗信则不加涉及。
在研究方法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宗教学、民俗学、历史学和文化传播学等原理,借鉴前人和时贤已有成果,综合运用正史、方志、道典、碑记石刻和出土文物等资料,采用田野考察与文本研究相结合、个案分析与综合举证等研究方法,力求得出科学结论。
田野考察与文本研究相结合,就是通过田野考察和活人口述,对岭南各地与道教有密切关系的民俗事象作深入调研,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同时,对照正史、方志、道典、碑记石刻和出土文物等文本资料,互为补缺和印证,以冀真实而全面地展示岭南俗信的概貌。
个案分析与综合举证,主要列举岭南俗信“道化”和道教“南化”的多个典型例子,剖析它们的渊源关系及其历史演变,细析它们流传的原因和范围,进而揭示它们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根据史料记载和透过民俗事象,对道教与岭南俗信的亲密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和科学考证,再现道教与岭南俗信的互动互化过程,以期真实而全面地展示岭南俗信的概貌,揭示其作用和影响,进而指出岭南俗信今后的发展路径和方法,为推动当今岭南地方文化建设和为促进岭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提供资政之用,这是本书的总体思路和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