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能奉献的就是表达我这么多年对于戏曲、对于艺术的感悟。从戏曲的角度漫谈传统和经典,但现代人还需要吗?在这个相对浮躁的、功利的生态环境下,传统离我们渐行渐远。还别说“80后”“90后”“00后”,就像我这样开始迈入中年的人,对传统都觉得可有可无了,更别说戏。其实我们获得心灵的那种柔软、共鸣和感动不是通过电视和电影,而是要真正走进剧场才能去感受。中国有13亿多人口,如果每个中国人在一生里有一次进剧场的经历和感受,中国的戏剧舞台早就火了。很遗憾的是,13亿多人口有一半以上的人一生当中都没有一次走进剧场的经历。为什么我强调走进剧场?台上和台下的那种共鸣和感受一定比你看电视和电影来得更直接,那两个小时你可以忘掉一切,让自己的心灵接受一次彻底的洗礼,跟台上与你喜欢的演员或哭或笑,这是最幸福的审美体验。
我常常跟爱戏的朋友讲,一定要有一次走进剧场看戏的感受,不只是戏曲,还有所有的舞台剧。好的演出我都去看。我非常喜欢莱蒙托夫一首诗中的“冷落殿堂总还是庙,推倒了圣像依然是神”。
传统与经典会尘封吗?当然不会。尘封的永远是我们的双眼,正如美永远都在那个地方,见与不见都在,只是你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昆曲是中国的雅乐,有多少人走进剧场去看昆曲的冲动?很少。它等了你600年了,它不在乎再等你十年八年,我真的希望大家有机会能走进剧场看一次昆曲,最典雅的词、最优雅的曲,演绎的是中国最古典的才子佳人,这就是中国雅乐。我们说俄罗斯有芭蕾,意大利有歌剧,那中国有什么?那一定是昆曲。
现在的生态环境在恶性循环,电视节目靠收视率,电影大片看票房,只要收视率高,只要票房高,这就是成功的。多可怕的价值观!我的同事杨澜说过一句话,“你给观众垃圾,观众就期待垃圾”。你播放更低俗的节目收视率更高,这是我们的价值观吗?这是我们拥有话语权的从业者应该提倡的吗?当然不是。我打了一个比喻说,现在的生态是山楂树少、圣诞树多,纯粹的、干净的和艺术的东西越来越少,西化的、浮躁的、功利的东西越来越多,在扰乱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