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空间协调与宏观区域发展战略:广义梯度理论的要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广义梯度理论研究》成果简介
在线阅读 收藏

西安交通大学李国平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广义梯度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3BJL035),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课题组成员有:王育宝、李具恒、张云、魏敏、冯世新、慕继丰、许扬、李钊。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Krumme,G.)和海特(Hayter,R.,1975)等人以赫希曼(Hirschman,A.O.,1958)和威廉姆斯(Williamson,J.G.,1965)的不平衡发展理论为依托,以弗能(Vernon,R.)产品生命周期(1966)为依据,探讨了工业产品生产的过程特点及与此相关的地域扩散。20世纪80年代初,适应中国建设实践的需要,何钟秀、夏禺龙、冯之浚等国内学者,明确提出了一种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梯度理论。其后,众多学者又使其逐步臻于成熟。这是中国理论界对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贡献。几十年来区域发展理论几经蜕变,衍生出了多种理论和学说,但至今没有哪一种理论或学说能起到像梯度理论曾经起到过的对中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主导作用。在各种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中,梯度理论和梯度转移战略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影响最大,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及战略布局,就是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实施的。无论是在理论探讨的底蕴上还是在实践操作的体现上,我们基本上仍然处在梯度理论及其推移战略的构架之中。业已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事实上正是这一战略的逻辑延伸和伟大实践。这一理论及其战略在中国经济建设实践中的贡献固然有目共睹,但其局限性尤其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副作用也不可忽视。理论界对此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首先,从总体上看,传统的梯度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区域工业化”理论,它以传统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作为实现区域现代化的标志。在梯度指标上,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主导产业部门技术水平作为划分梯度和推移方向的唯一指标。这种传统的梯度理论基本上未考虑生态和环境问题,因而也不可能具有使遭受威胁和破坏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得到补偿、保护和发展的内在诉求。这种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成本和生态代价,反过来又制约着经济增长和区域差距的缩小。

其次,仅就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看,该理论暗含一种“遍历性”规定,并把这一本由产业演进内在技术逻辑所决定的“遍历性”规定等同于不同区域之间产业技术的授受关系,进而归结为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战略的递次传接与单向扩散。这种逻辑或许符合传统工业化时代某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但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后进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战略抉择的多维空间,整体上技术演进的“遍历性”并不排除局部空间经济发展的跳跃性。

最后,传统的梯度理论以“我为主”的思维方式制定其推移战略,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应有的思维观念相矛盾。在国际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所呈现的“大梯度”态势与知识经济所创造的多维多层次梯度分布格局中,区域经济参与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须打破“我为主、人为客”的思维定式,以“主客互动”的动态思维来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上述分析表明,传统的梯度理论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进行彻底扬弃,充分考虑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重新考察梯度理论并加以发展。

该项成果把传统的梯度理论扩展为广义梯度理论。建构新的梯度理论即广义梯度理论,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传统的梯度理论及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剖析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把经济发展水平之外的各种非经济的梯度现象纳入分析视界之内加以描述,在对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生态等广泛意义的各种各样梯度现象分别把握的基础上,界定广义梯度概念并给出数理表达。二是对各种梯度现象的相互关系、作用机理和梯度推移方式进行系统研究,如单元因素“聚集”梯度与综合因素“化合”梯度之间的关系与互推问题,同一区域不同层面和不同区域形成的综合梯度圈层关系与互推机理,特别是揭示开放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互动关系。三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呈梯度分布的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各类资源相互聚合、相互作用从而生发出新的梯度及其推移的整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来梳理多种区域开发理论,为传统的各种区域经济开发理论和模式(如增长极、核心—边缘、点轴开发、网络开发、中心辐射、反梯度推移理论等)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使其各自的适用边界与相互间的衔接得以确立,最后实现广义梯度理论对其他区域开发理论的包容,并使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广义梯度理论相耦合,揭示满足“代际公平”和“区际公平”要求的区域经济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将中国21世纪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体化为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将国家层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深化到空间层面,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区域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广义梯度推移是一个要引起不同区域和特定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过程,不仅需要用传统理论中的线性思维及方法去分析财富总量的积累,而且要用现代理论中的非线性思维及方法去把握区域经济结构的质的腾跃,运用经济成长动力学方法建立非均衡增长的结构转变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具一般性的区域经济结构演化的理论,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又一次新的探索,对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中的落后大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演变、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对于不同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以中国为例,在21世纪新的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约束下,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战略将由过去的基于本地区的“两头在外”,转向基于全国各地区的在与中西部地区互动作用下的“出口导向”战略。西部地区的发展战略则由传统梯度理念下的“经济技术梯度授受者”转向多元梯度交叉推移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和跨越式发展的创新者。广义梯度推移战略是广义梯度系统的耦合协调推移战略和综合型、层次性的发展战略及多元开放战略,也是一种多视角优势互补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广义梯度推移战略还是一种推进区域经济中心多极化和区域经济布局网络化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以鼓励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和“构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为制度导向的发展战略。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中观突破战略选择应该是:在高梯度类型区,以“三大经济圈”为突破口,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中梯度类型区,培育“东三省”增长极,搭建与高梯度类型区互动的桥梁;在低梯度类型区,通过子系统的局部发展,逐步缩短同高、中梯度类型区的差距;实施区域“竞合共赢发展战略”——高、中、低梯度类型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模式创新;整合不同梯度类型区域资源,挖掘“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潜力,寻求中国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源;推动高、中、低梯度类型区合力铸就生态和谐社会。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