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突出。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政府和社会投资者都把目光更多地聚集在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上来。在此过程中,道教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之一,其地位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在道教文化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合规、合法开发利用道教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选择合理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成为道教文化资源所在地政府进行角色定位并进行机制创新的切入点之一,这也引发了关于道教文化资源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作为特殊资源,其保护与开发的均衡机制如何构建的思考。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明确,部门政策文件的相互冲突,又使其成为实践中的一个难题,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道教文化资源的认识,对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认可与否,直接关系到道教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显然,传统的道教文化资源单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已无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落实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要,也无法有效解决道教文化资源所面临的严峻的财政约束及自我发展不足的问题。在整个文化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道教文化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势在必行。问题在于:道教文化资源这一具有宗教性、历史性的特殊资源改什么?怎么改?产业化是否就是最合适的路径?本文从道教文化资源的价值属性和保护的特殊要求入手,从类别比较、区域比较的角度将道教文化资源与其他宗教文化资源进行比较,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道教文化资源进行SWOT方法分析,在对道教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道教文化资源的产权分析、道教文化产品价格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国外国家公园、国内文化资源产业化经营问题的经验教训,明确了道教文化资源对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深度认识,得出了中国道教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结论。